資料來源: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經營講師)作者: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經營講師)

先前在FB粉專的貼文,完全出乎意料破了粉專創立以來的觸及人數紀錄(還沒看過的請點 https://bit.ly/3akgXDo )。不少人覺得那位年輕爸爸根本是間諜家家酒的男主角~洛伊德佛傑,當然也有人覺得他處理過程有不足之處並加以批評。

教養基本功:不被情緒牽著走的四步驟_img_1
圖片來自:集英社 #間諜家家酒 超好看大推!

​我認為親職教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完美,也無法定義完美。畢竟光是「孩子長大後成為怎樣的人,才能代表教養成功」就有無數種看法了。我們能做的,是當孩子出包、犯錯時,依照當下情境、孩子狀況,盡可能給予合宜的回應。

​要做到這點,我認為最關鍵的是 別拿大人的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要在店裡跑步、走這麼快?」
「為什麼不把盤子拿穩一點?」
「妳難道不知道盤子摔到地上會碎掉嗎?」
「妳這孩子為什麼做事這麼不小心?」
「你一定是不專心,沒有仔細看路!」

​這些聽起來都有道理 ‒ ‒ 如果你是對一位成年人這麼說的話。然而我們都知道,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與大腦已經發育完成、具有良好理性與情緒控制能力的成人相比,根本就是新手村中的菜雞。

​理解孩子的限制

要瞭解的是,孩子就是有可能因為一開心,忍不住加快腳步、動作變大;
她們的手部精細動作、肢體操作能力也還在發展中,有時會粗手粗腳;
她們的注意力容易發散,被周遭人事物吸引目光;
更別說她們可能不久前還在拿摔不破的塑膠碗盤,最近才開始跟著家人用陶瓷餐具。

​當我們用大人的標準來看孩子的行為,就會迅速出現許多「妳應該」、「你這樣不對」的念頭,然後急著責備、怪罪、打罵。長期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雖然我不認為這叫教育,這更像是大人們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很可能會默默累積這些信念:「我總是做錯事」「我不夠好」「我很糟糕」。而​自我價值、自尊與自信心,對孩子的整體發展,乃至長大後與他人的互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四步驟緩和自身情緒

孩子出錯,我們會生氣,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事情。當下可以做的是:​

1. 做幾次深呼吸、並伸展肢體,幫助緩和自己高漲的情緒。​

2. 想想自己的情緒,是否受到工作或生活壓力的影響。

​3. 檢視自己是否忍不住,用了大人的標準來看待孩子呢?

​4. 提醒自己,孩子的理性與情緒能力,跟大人就是不一樣

​懲罰不是唯一解

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懲罰」。但少了關心、同理、引導、教育的懲罰,沒有太大意義,也很難達到改善行為的效果。甚至淪為大人發洩怒氣與壓力,自己爽的一種工具。當我們因為孩子犯錯而生氣時,別忘了眼前孩子的年紀。與知曉很多事物、已經成為資深冒險者的我們不同,她們才剛踏入地下迷宮的入口呢!

延伸閱讀:

明明是同學先動手,卻被老師質疑今天沒吃藥…一個過動症孩子:我得的是一種不乖的病嗎?

「媽媽,我好無聊喔!」孩子真的沒事做嗎?心理師帶你了解孩子的「話中話」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教養基本功:不被情緒牽著走的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