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李佳燕 家庭醫師 作者:李佳燕 家庭醫師

你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

雖然是你生養了他,但你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_img_1

當我們生下孩子,望著懷抱中的寶貝時,心裡想望著什麼?

我們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是什麼?

當初,我們可能本著最單純的期待:孩子,我希望你健康快樂的長大。

然而,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不再如此「未經世事」。

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龐大,我們希望孩子要長得高、要字寫得整齊、要討大人歡喜、要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要鋼琴彈得好、要英語講得流利、要考上名校、要找到門當戶對的對象、要生一對孫子、要……。

我們完全忘了:你的孩子雖然是你生的,你花了許多心血和金錢養育他,但是,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仍是他。

我們盡心盡力養育孩子,只是因為我們生下他來到這世界,必然要負責任地把孩子養好,那是對孩子,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僅只於此。

並非你花了錢,就是大爺,就能對另一個生命個體頤指氣使,決定他的一生,你沒有這種權力!當我們為他做了非他所願的人生抉擇時,我們已經越界!

我們必須經常提醒自己,一再反問:我們如果為這個生命做了許多人生的決定,我們可以為他負責嗎?可以為他擔保到幾歲?我們應該會比孩子先走一步,你到西天之後,如何為他擔保呢?你的決定,卻是他的一生,還要他為你的決定負責,這太不公平了!

現代的父母,確實很難當。世界變化太迅速,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更是深而寬。過去以為必然是好的、是對的,放到今日,甚至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可能變成不正確,一點也不好。

既然世界變化如此巨大而迅速,我們為人父母的,如何能不謙虛,能不多問多學呢?

每一個孩子都要上學,經過考試、寫作業等等制式評斷孩子的過程。

可是,請認識清楚,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台灣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從筆試的考試中,測得他的程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走讀書升學這條路。

孩子的專長在哪裡?他的興趣是什麼?除了讀教科書之外,他有沒有接觸其他技能的機會?有沒有探索自己所長的空間?

請好好認識我們的孩子。

雖然是你生養了他,但你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_img_2 

首先,請學習傾聽孩子,觀察孩子。

大人不急著說自己的想法,不批評,不給意見。

當孩子訴說什麼人事物時,語氣明顯興高彩烈?當孩子進行什麼活動時,全神貫注到忘我?那些興高彩烈與全神貫注,便是興趣之所在。

一樣是玩遊戲,孩子特別偏愛哪一類遊戲?繪本書,他會主動挑選哪一本來展讀?即使看動畫,他會轉什麼節目來觀賞?

唯有透過傾聽與觀察,我們才能一窺孩子的性情與特質。

孩子樂於在群體中與人互動分享嗎?還是偏愛獨自在角落玩心愛的玩具呢?孩子空閒時,會主動做什麼?唱歌?跳舞?閱讀?畫圖?打球?追逐?玩積木?拆解玩具?發呆?....,

唯有透過孩子有不被大人安排填滿的空暇時刻,自己選擇做什麼活動,才有機會識得孩子的興趣與專長。

不過,前提是,我們必須提供孩子接觸多元活動的機會。

如果整天就是讓孩子在家看電視、玩電玩,或者帶到大賣場玩樂,孩子如何了解自己對音樂、對閱讀、對繪畫、對運動、對舞蹈、對工具、對....有興趣呢?

我們對孩子有滿腔的期待,可是那樣的期待符合孩子的心性嗎?

有不少父母習於把自己未竟的願望,放諸於孩子身上。

自己當不了醫生,便希望孩子當醫生;自己希望有公職的保障,就要孩子拼命考公職。自己都做不來的事,大人怎麼好意思要求孩子來幫你完成呢?你的願望不是他的願望,自己的願望自己來努力,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願望要達成啊!

傾聽孩子,放手讓孩子做各種嘗試。從傾聽中,我們得以了解孩子的性情與志向;透過嘗試,我們得以觀察到孩子的特質與專長。

請大人不必急著開口下指導棋,不要一張嘴就是指正孩子的錯誤。久了,孩子連嘗試的動力都會被你消磨殆盡,他會認為:反正,我做什麼都做不夠好,大人永遠不會滿意。

請大人耐著性子,陪伴孩子做各種嘗試,所謂的陪伴,絕不是插手,而只是在一旁觀看著,等待孩子主動開口要求幫忙時,才與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

請容許孩子有粗心犯錯的時候,粗心犯錯往往是孩子學習的契機。因為錯了,才有機會摸索與尋找正確的作法或答案。

如果孩子永遠可以從大人那裏輕易得到正確的答案,其實,孩子正錯失了學習的過程,而過程才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所有的人都需要被鼓勵,尤其是孩子。

努力 的精神與毅力,就是可貴的。我們太習慣於以成敗論英雄,可是勝利只屬於少數人,人更是不可能永遠成功。我們寧可看到孩子的努力,為他所費的心血而喝采。結果如何,反而無須去計較,因為我們希望跟隨孩子一輩子的是願意努力不懈的精神。

我的孩子小學畢業典禮時,全班大概半數以上的同學都有獎可領,我的孩子卻毫無所獲。不過,他有最強大的親友團來觀禮,為他終於辛苦完成六年的學業而慶賀。我們了解這六年來並不容易,完成,本身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里程碑。

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當他跌倒受傷時,我們會在他身邊。守護孩子的自信心,即使跌倒受傷之後,只需爬起來,裹裹傷,仍然堅定地繼續昂首往前邁進。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你疼愛他、關心他;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因為他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他的人生不是你的。

延伸閱讀:

智力測驗=未來成就?心理師:智力測驗並非唯一指標

數學從沒及格過,考六分還是背出來的,是什麼原因讓她要「背數學」?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雖然是你生養了他,但你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