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我是個真正工作狂的最佳典範。"(金卡戴珊)

在美國打招呼時,除了彼此問候介紹姓名之外,通常第一個被問到的問題,就是"What do you do?"中文翻譯,或許可以說在哪高就?做甚麼職業?但在英文裡,其實字面上的翻譯是,"你在做甚麼?"通常也會從你的回答,把你歸類為腦中某個刻板印象,然後再延續話題,比如當我說在當牙醫時,很多時候通常就會聽到"我討厭牙醫、""我最怕看牙、""聽說牙醫自殺率頗高,是不是真的?"等令我哭笑不得的回應。但其實,在美國文化中,職業定義著你的人生,你的工作,而不是你的家庭朋友、休閒娛樂、決定著你現在的人生在做甚麼。美國小孩從小就被教育如何摸索不同的興趣,找出自身的長處和優點,進而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長大之後也才能因此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工作。

曾幾何時,工作已經不再只是養家活口或是賺錢的工作,更是代表著我們自身的價值與夢想。問起身邊朋友過得如何,有小孩的會抱怨小孩的大小事,沒有小孩的,則會抱怨各樣的工作爛事。直到我最近讀到一篇由Atlantic出刊的文章,標題寫到"工作教讓美國人十分痛苦,"我才了解到,原來不只是我身邊的人,而是一大部分美國人,都虔誠的信奉著所謂的"工作教"(Workism)。

完美工作的定義曾經被認定為事少錢多離家近,最好是底下有人幫你扛責任,上班時間喝茶看報等著打卡下班即可。但是在美國高學歷菁英群裡卻不是如此。工作教一文指出,1957年,紐約時報曾經刊出一篇由Erik Barnouw所撰寫的文章,預言隨著工作越來越容易,我們的自我價值,會慢慢來自於我們的休閒娛樂、或是家庭生活,而不全然來自於工作。Erik Barnouw的預言在某些地方實現,在1980年代,最高薪的男人們工作時數遠少於中產階級和低薪階級,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身分地位和經濟能力如此做。無論是蒐集遊艇名車還是鑽錶,又或者是收集昂貴的紅酒或是奢華的旅程,這些有錢的美國人用他們的財富去培養那些貴鬆鬆的愛好。但是這個趨勢卻在千禧世代崛起時全變了調,在2005年時,最富有的10%的美國人卻有著最長的工時。富有階級的人反到用他們的財富去購買更多的工作,成為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而且樂此不疲。

人類與生俱來就是某種信仰的崇拜者,現今社會或許部分人士不見得相信媽祖託夢或神明顯靈,但是我們都在不自覺當中,追求膜拜某些事情,比如動人的身體曲線、完美的家庭、高薪的事業、令人稱羨的旅遊打卡經歷等等。也是藉由我們崇拜的事情,定義著我們對於自身的價值。對這些富有階級、高學歷菁英份子來說,工作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賺錢,而是他們自我價值的來源,也是他們的娛樂愛好。經濟學家Robert Frank因此在華爾街日報裡寫到,"創造財富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過程,也是他們最接近玩樂的地方。"如果要簡述,工作教的宗旨,大概就是找一份能滿足你心靈空虛、讓你感到有自身價值和意義,讓你願意全身投入的工作,並且藉由這份工作,找到無以倫比的快樂。

HIYA70

工作教不只對於金字塔頂端的族群有影響力,其影響對於尚未踏進職場的美國青少年來說,已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根深蒂固。根據Pew Research的調查指出,有95%的青少年說"有著對一份他們喜愛的工作"是將來長大成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這指數遠高於其他任何成人世界的層面,包括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81%)或是走入婚姻(只有47%),也就是說,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比成立一個家庭或有一顆良善待人的的心更為重要。但是為了能夠得到好的工作,有多數的青少年也因此在升學過程中遭受許多無形的壓力,導致美國青少年的憂鬱症和躁鬱症比例卻也在逐年攀升。這也難怪,畢竟工作教一方面要求這些年輕學子在年幼時便開始虔誠地追尋自己喜愛的工作,卻沒有提供他們如何心理調適的方法。

工作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成為信仰、方向、甚至是活在這世界上的意義。在上個世代,工作成就感或許來自於存錢買房,但是根據Forbes的文章"千禧世代不為金錢而工作,而是為了生命的意義而工作"裡所提到,千禧世代並不把賺錢視為第一要務,雖說賺錢依然重要,但對他們來說,對工作的效忠程度遠勝於對於公司的效忠程度。他們希望能為自己認同的公司效力。因此該篇文章建議老闆能在工作上提供員工有意義的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上投入自身的價值。千禧世代努力追尋自身的快樂更勝一切,如果沒能從這間公司上找到,他們就會轉頭離開。若有幸找到能投入自身價值的工作,那麼連工作加班或努力打拼都要放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而如何讓擁抱工作的過程看起來光鮮亮麗,好藉此得到更多的讚數與認同,也成為工作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小雪是我多年的好友,同時也是工作教信奉者,她在媒體產業中身為主管,薪水多到能在矽谷南灣區買房。小雪的工作表現亮眼,並且熱愛她的工作,但一年真正請假放鬆的時間不到兩個禮拜,假期大都來自於出差或病假(比如親人過世回台灣看親人這種"病假,"因為生病時的她還是得去上班)。如果觀看小雪的臉書或是哀居,不乏商務艙的酒杯、公司請客的日本和牛、歐洲的出差河堤照等等。但是在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後,小雪流產兩次,其中一次還是在出差途中流產,但她卻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手頭上工作爆炸多,更別提請假,一回來就直奔工作岡位上。"我努力投身於工作,並不是因為我從小就立志當女強人,而是因為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個我表現亮眼,並且井然有序的地方。"小雪對我說這句話時,我聽得出來她的落寞,也聽得出來,她不敢承認的是,工作壓力或許是她流產的最大推手,但卻也是她感到人生瀕臨崩塌的那一刻,最大的支柱和安慰之一。

學弟小P是我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對於牙醫有著無比熱情的一位,牙醫系畢業後自己經營診所。小P學弟背負著沉甸甸的學貸,又加上急著要把診所弄上軌道,因此沒天沒日的工作。雖說知道身體有狀況,卻老想著再撐一會兒,等診所業績上來、等人事都穩定、等病人流量增加,再來處理自己的身體。一年請假只有一個禮拜,而且和老婆從夏威夷度假回來的當天就直奔診所處理事情。等到小P的身體亮了紅燈時,像爆炸般的一發不可收拾,得在醫院住院動手術。躺在病床上的學弟卻老是想著趕快回診所,總覺得還有一千零一件事情沒忙完,交代給別人卻又百般不放心。最後是他老婆堅持要他躺個三天不准上班,他才死了這條心。那個學生時期會和我鬥嘴聊音樂和哲學的他已不復見,取代而知的是滿嘴除了工作還是工作的疲憊男人。

工作教的問題在於,無論信者多麼飛黃騰達,工作教終究無法填補心靈中空虛的那一角。Atlantic的工作教一文同時也指出,美國夢本身便是工作教的大力推手之一,又因著創業成功的神話故事被屢屢放大,讓一窩蜂的人們湧入工作教的懷抱,彷彿只要夠認真打拼努力,神話故事就會屬於自己。但是大家都知道,能更創業成功的例子數於極少數,大部分的工作崇拜者最終並不會越工作越快樂,反倒覺得無比疲憊、憂鬱、焦躁、以及過勞之餘,還會覺得越工作反而越空虛。雖說這並不意味著去找一份索然無味,無聊至極,讓你永不投入的工作。但是,工作不該定義我們人生在世的價值,或許工作從頭到尾就只該是一份工作。無止盡的追求並且被其吞噬只會令我們筋疲力盡。也是當你慢慢從工作上抽離目光,才能有多餘的心力,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生命中,不依附於工作的意義。

你,信奉工作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