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在心臟電燒手術上,不斷更新設備與技術,希望讓東部民眾就醫便利性更加提升。

一名熱愛運動的30歲上班族,某次游泳時突然感受到心臟不正常跳動,幅度之大就像要從胸口跳出來一般,前往醫院檢查後,確認罹患心律不整,需長期服藥控制。熱愛游泳的他,擔心藥物控制可能不如預期,無法如同以往盡情游泳,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用3D無輻射心臟電燒手術治療,成功讓病況大幅改善,也能重新找回游泳時的快樂。

避免X光輻射隱憂!3D立體定位系統提升精準與安全

蔡文欽醫師指出,若患者在服藥後仍覺得症狀控制不佳或是有藥物的副作用,就可考慮心臟電燒手術治療。電燒手術是藉由微創技術,經由鼠蹊部將導管伸入抵達心臟後,電燒異常放電點位。手術期間必須不斷確認導管位置,傳統上採用X光攝影檢查,現在則已有先進的3D立體定位系統,能讓手術更精準。

蔡文欽醫師解釋,以前需使用X光攝影觀察導管位置,手術複雜度越高,X光照射次數越多,一次手術下來,病人恐怕要照胸部X光非常多次;若採用3D立體定位系統,就可能無需X光照射,3D定位能夠直接繪製出心導管立體位置,讓醫師在手術時,能夠更直觀與精準地確認定位點外,系統也會詳實記錄已電燒的異常點,幫助手術更加順利。

3D立體定位已成電燒新趨勢 術前完善醫病溝通不可少

蔡文欽醫師說到,全台灣心臟電燒手術,已漸漸朝向不使用X光,改以無輻射3D立體定位系統的趨勢,自己最近成功達成10例無輻射電燒案例,個案年紀約介於20到40歲之間,前述喜歡游泳的30歲上班族病患也是其中一案。藉由3D立體定位系統,大幅提高電燒手術精準度與成功率,同時移除輻射暴露疑慮,讓術後生活也能維持良好品質,實為患者一大福音。

而在心律不整中,心房顫動占比相當高,發生率隨著年紀上升,50歲以前可能千分之一或不到,但隨年齡發生率急速上升,80歲以上者約有10%罹患心房顫動。若心房顫動未能妥善控制,有很高風險形成血栓,隨著血液流向身體各處,引發器官血管堵塞或腦中風,一旦大腦受到傷害,嚴重恐導致長期臥床,因此心房顫動患者須經醫師仔細評估後,規律服用抗血栓藥,才能降低中風危險。若患者在服藥後仍會覺得心悸或運動不耐,例如走一走就容易喘不過氣等可以考慮電燒手術治療。

隨著心臟電燒手術器材進步,在心房顫動治療也越來越積極,當發現用藥效果不好或出現藥物副作用時,經醫師綜合評估後,才能判斷是否適合採用心臟電燒手術,同時,術前醫病雙方也須有完整與充分討論。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電氣燒灼團隊謝仁哲醫師(左),蔡文欽醫師(中),陳威佐醫師(右)

花蓮慈濟醫院提升心律不整治療可近性 在地就能享有高品質醫療

花蓮慈濟醫院在心臟電燒手術上,不斷更新設備與技術,希望讓東部民眾就醫便利性更加提升。蔡文欽醫師談到,為了讓東部地區的民眾,可以免去幾小時的舟車勞頓,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臟電燒團隊,不僅在儀器設備上不斷精進,購入如3D定位系統等高階儀器外,團隊成員也不停在學術、手術技術上專研,持續幫助東部地區的患者,成功控制及治癒心律不整,從根本提升地區醫院信賴度,確實達成就醫可近性的目標。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電氣燒灼團隊陳威佐醫師(左)、謝仁哲醫師(中),蔡文欽醫師(右)

在新冠疫情起起伏伏的時代,仍然有許多人擔心感染病毒,不願意到醫院治療慢性疾病。蔡醫師也呼籲,心房顫動患者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就不到醫院回診自行停藥,此舉恐增加中風危險性;如果真的擔心疫情,目前許多醫療院所都已提供視訊門診,確保慢性病用藥不會中斷。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30歲男游泳時心律不整發作 靠3D心臟電燒術穩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