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近來頻傳的食安風暴,業者受影響的程度有多少?經濟部訪查批發、零售及餐飲業者,估計9、10月損失營業額共約新台幣46.6億元,但隨著政府處理食安事件,損失已逐漸減緩,預計影響將愈來愈小。
統計處副處長楊貴顯表示,9月正值中秋節,但因爆發餿水油問題,引發食安風暴,經濟部訪查批發、零售及餐飲業者,9月的營業額不如以往,廠商損失約28億元,10月則約18.6億元,不過隨著政府處理食安事件,損失有減緩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因食安風暴波及,經濟部日前預估,今年食品業整體營業額將減少124億元,影響外銷約22億元。
經濟部日前公布10月商業營業額為1兆2481億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5%;累計1至10月商業營業額年增2.9%,其中批發業增加2.4%,零售業增加4.1%,餐飲業增加3.7%。
楊貴顯表示,雖然食安風暴頻傳,但民以食為天,適逢百貨公司週年慶,民眾會去採購優惠商品、購買DIY家電及生鮮蔬果、有機食品及進口油類等,產生明顯的替代效應。此外,汽機車因國產小轎車改款,及進口車熱銷也帶動商業買氣。
不過,經濟部表示,今年商業營業額增幅連6個月走緩,顯示後續成長動能值得關注。楊貴顯表示,上游批發業的食品、飲料及菸草業交易金額年減2.4%,下游食品零售年減3.5%,且均為連續2個月負成長。其中通路便利商店營收,更是從2009年11月後6年來首次呈負成長。
食品業者因食安風暴而使得營業額大減,顯示民眾逐漸有了關心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意識。但民以食為天,飲食的基本需求仍然存在,因此,近年來頻傳的食安風暴,也可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若民眾不再只是貪便宜,而是更重視食材的來源與安全,業者勢必需要調整、轉變。只有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堅持杜絕黑心,拒買黑心商品,及政府相關單位的政策配合,讓食品來源透明化,使得黑心業者無利可圖,良心業者可以正當獲利,也可趁勢改變食品業者的產業結構,重新帶動台灣的食品安全環境。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