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閻紀宇

「我可以原諒諾貝爾發明火藥,但是只有魔鬼才會發明諾貝爾文學獎。」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近來台灣為了台大校長遴選爭議,全島沸沸揚揚,掀起一場「新五四運動」;遠在8000多公里外的瑞典,則是以一樁「遴選爭議」撼動全世界,有如一樁「新五四事件」,但原因不在出線人選或候選者是否「適格」,而在負責遴選的機構嚴重「失格」。

有史以來第……8次,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懸缺

自1901年(清朝光緒22年)以來就負責遴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5月4日突然宣布今年的得主將「懸缺」,留待明年與明年的得主一併宣布。換言之,今年10月初的「諾貝爾獎熱季」雖然還是有5大獎項出爐,但熱度恐怕會大幅降溫。明年則一砲雙響、瑜亮並出,令人無限期待。

這決定看似離經叛道,其實史有前例。1901年首度頒發以來,諾貝爾文學獎有7個年度(1914、1918、1935、1940–1943)得主從缺,原因幾乎都是遇到世界大戰;7個年度延後1年頒發(1915、1919、1925、1926、1927、1936、1949),其中又有5個年度是同一年頒發給2位(亦即前一年+當年)得主。

戲劇大師蕭伯納正是「過來人」,他雖然是1925年的得主,卻到次年1926年才知道獎落自家。他同時也是歷來最心不甘情不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獲獎時原本想婉拒,後來在妻子勸說之下,看在祖國愛爾蘭的份上勉為其難接受,但還是對獎金說「NO」。

SJQ1
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聯社)

不是入圍者不夠格,是遴選者失格

過去14度文學獎得主從缺或懸缺,除了兩次大戰兵燹所致,原因都是瑞典學院認為當年的入圍者都不夠格,選擇把桂冠保留到次年。最近一樁案例是1949年的美國小說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他在1950年和當年得主、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 )一起獲獎。

但今年的情況全然不同,而且極為難堪。瑞典大報《每日新聞》(Dagens Nyheter)去年11月獨家報導,18名女性指控文化界大老、攝影家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性侵害、性騷擾,「我也是受害者」(#MeToo)風暴正式侵襲瑞典。

法國裔的阿爾諾並非瑞典學院院士,無權與聞文學獎事務,但他的詩人妻子芙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1992年躋身院士,而且夫妻倆經營的藝文俱樂部「論壇」(Forum)長期接受學院金援。更不堪的是,《每日新聞》揭發的阿爾諾惡行,有不少就發生在學院擁有的公寓中,甚至發生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慶祝活動上。

阿爾諾當然矢口否認,聲稱自己遭到「獵巫」,但被害人指證歷歷。瑞典學院院士兼常務秘書(相當於執行長)達妮烏斯(Sara Danius)採取明快行動,斷絕學院與「論壇」的關係,並聘請律師事務所進行深入調查。

SJQ2
瑞典學院院士、前任常務秘書達妮烏斯(Sara Danius)(AP)

#MeToo性侵風暴來襲 瑞典學院淪陷

雪球愈滾愈大,阿爾諾不但涉及性騷擾、性侵害、逃漏稅,還多次在學院公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前洩密,包括2016年的巴布.迪倫(Bob Dylan)、2015年的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14年的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2008年的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2005年的品特(Harold Pinter)。每一年的文學獎都會引來全球無數賭徒下注,涉及巨大的金錢利益。

阿爾諾身敗名裂自不待言,問題是:他的院士妻子芙洛斯登松該不該負責?該不該連坐?

達妮烏斯主張嚴辦,將芙洛斯登松踢出學院,但是遇到強大阻力。後來芙洛斯登松在院士會議中保住位子,3名院士4月6日離職抗議;一批力挺芙洛斯登松的院士痛批達妮烏斯領導無方,達妮烏斯4月12日憤而離職;芙洛斯登松眼見事態嚴重,也不得不灰頭土臉走人。「反阿爾諾夫婦」與「挺阿爾諾夫婦」兩方人馬以院士之尊,透過媒體相互叫罵,也讓瑞典民眾大開眼界。

女性改革者淪為男性惡行的代罪羔羊 一個腐朽頑固的父權體制

不僅如此,瑞典學院創立232年以來只出過9位女院士,現存的10位院士女性只剩2位,50歲以下也只有1人。現年55歲的達妮烏斯向來被視為改革派,被一群有袒護性侵者之嫌的「老男人院士」圍攻,淪為男性惡行的代罪羔羊,更讓瑞典女性大感不滿,坐實了學院是一個腐朽頑固的父權體制。

為了維持位望崇隆的形象,瑞典學院院士員額始終限制在18人。今年風暴之前已有3位院士因不同理由離職,4月再走5人,只剩10人繼續參與院務。這史無前例的狀況造成3個大麻煩,首先,院士是終身職,有如天主教會的樞機主教,只進不出,至死方休,根本沒有「辭職」、「退休」的規定可循。

其次,瑞典學院要產生新的院士,遴選會議必須有2/3院士──12人──出席,但是現在只有10名委員願意參與院務,理論上已經不可能為學院帶來新血。第三,也是最弔詭的一點,現在的學院選不出新院士,但還是可以選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為選文學獎得主只需8位院士參與投票!

就算有232年運作歷史、117年推選經驗的背書加持,一個陣容殘缺不齊、名聲搖搖欲墜的機構,真的敢在今年10月選出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得主嗎?諾貝爾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原本信誓旦旦今年文學獎照頒,但眼看事態日益惡化,終於做出今年獎項懸缺的明智決定。

SJQ3
決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AP)

百年老店,多元化、年輕化是當務之急

瑞典學院是由18世紀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八世(Gustav VIII)創立,與王室關係非常密切,歷任國王都是最高贊助者。如今學院陷入體制與運作危機,解鈴還需繫鈴人,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已經直接介入、改變規則,作法包括允許院士辭職、2年未參與院務的院士視同離職。

學院本身也有許多功課要做,包括迴避利益衝突、做好內部機密資訊控管、加強外部溝通等等。但是院士組成的新陳代謝恐怕更為重要。如前所云,現存的10位院士女性只剩2位,50歲以下也只有1人。

前任常務秘書恩格道爾(Horace Engdahl)日前受訪時聲稱:「追求女性又不違法,而且未必不受(女性)歡迎。」另一位院士艾倫(Sture Allén)則被媒體揭露,早在1996年就接到阿爾諾涉嫌性騷擾的指控,但時任常務秘書的他卻以「無關緊要」為由不做任何處置。

看看這兩位分別高齡69歲、89歲的院士言行,就知道一個機構無論擁有多深厚的傳統、多崇高的地位、多廣泛的知名度,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追求多元化、年輕化,百年大船隨時都可能會在時代風潮中觸礁,甚至翻覆。

 

本圖/文由「風傳媒」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閻紀宇專欄:百年大船,一夕觸礁──性醜聞風暴淹沒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