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左二)、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楊榮森教授(右二)、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傅紹懷醫師(右一)、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陳宣佑醫師(左一)及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 ,齊聚出席2022年世界骨鬆日記者會,呼籲「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

「不要等到發生骨折了,才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在經歷身邊親友因為骨鬆骨折所造成的不便之後,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臺柱孫翠鳳以骨鬆親善大使的角色倡導骨鬆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密度下降、以及骨骼品質改變,進而影響骨骼強度減弱,導致個人增加骨折風險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人因為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髖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太第一,幾乎是每半個小時就有一個髖部骨折的患者產生。一旦骨折將造成後續疼痛、住院、長期臥床、行動受限甚至死亡等,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有鑑於此,提升骨質疏鬆症的檢測診斷及治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今年成立屆滿25週年,過往持續推動骨質疏鬆症的篩檢與治療已有顯著成效。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女性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從2008年的350人/每十萬人年降到2015年的不到300/每十萬人年。骨鬆學會今年進一步喊出【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的口號,持續以降低骨鬆性骨折發生率為目標,打造樂齡族群的健康生活。

現任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醫師表示: 慢性病除了「三高」還有「一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低骨密。呼籲有下列風險的民眾依定要盡早接受骨密度檢查:

一,所有65歲以上的女性或70歲以上的男性。

二,接近停經的女性或50歲以上的男性,且具有危險因子者。所謂的危險因子,包括體重過輕、曾經發生低創傷性骨折(沒有摔很大力就骨折)、有使用會降低骨質密度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有會對骨質造成不良影響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副甲狀腺疾病、類風溼關節炎等)。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受訪時提及,學會今年成立屆滿25週年,持續以降低骨鬆性骨折發生率為目標,打造樂齡族群的健康生活。

具骨鬆骨折風險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治療,使用具減少骨折療效之骨質疏鬆藥物,避免第一次骨折後再次發生骨折,且必須依照病人個化風險進行管理、定期追蹤,才能真正防治骨鬆骨折於未然。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戴大為醫師發表於2022年Bone期刊,根據本土資料研究,髖部骨折後治療骨質疏鬆,不但可以降低再骨折風險,也能降低整體死亡風險。使用藥物滿一年以上,可以降低4成死亡風險,使用滿3年以上更能降低7成以上的死亡風險。由於整體的健康狀況改善,整體的健保醫療花費也降低了,若台灣七十歲以上髖部骨折的患者都能接受骨質疏鬆治療,則平均每年可節省一億的健保支出。現在的骨鬆治療藥物有長效型針劑的選擇,可以免除經常需要吃藥的麻煩,也大大提升了民眾的服藥方便性。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輕輕一碰就骨折 醫籲:盡快篩檢骨鬆預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