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永健  

眾所周知,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的社會,而部分鄉鎮市更是已達超高齡社會的標準,但是對於日益延長的人均壽命,我們除了長照以外,是不是也可以借助他們豐厚的人生經驗,讓他們繼續為社會服務呢?

由於台灣青壯年人口逐漸往都市移動,使得偏遠地區人口逐漸減少,近年來雖有所謂青年返鄉計畫,但實際成功的案例並不多,甚至由於偏鄉人口減少,中小學開始出現廢校的現象,對於這些校舍的利用,似乎也沒有考慮到社區的民眾,由於原學校土地多為文教用途,僅有極少數可改為建地,因此目前多租借給外界,如成立英語學院,或是推廣社團,能嘉惠當地民眾實十分有限。

紙 跟班 閱讀 腰部以上 支持 房間 友好 朋友 孫子 衰老 發育 代 溝通 時間 書 年齡 快樂 關係 家 傳統 承諾 關閉 活動 通訊 爺爺 愛 情感 文學 室內 關懷 印刷的 閒 快樂 情緒化 放鬆 社區 愛好 一起 社會 親屬 人口 家庭 氣氛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如果我們換一個思維方式,在每一所偏鄉中小學設立健身中心,且由於偏鄉學校學生數不多,甚至可以邀請阿公阿媽一起來運動,模仿北歐的模式,期望每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後,只有一周是躺在病床上,其餘的時間都可以自主行動。這樣可以使場地使用效益最大化,且一個健康中心需要專業教練指導,間接也創造了青年人的就業機會,甚至由於此類健身中心多在偏鄉,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流動性,如果再加上低廉的收費,假日及晚上甚至可吸納到鄰近鄉鎮的年輕人前來運動,達成全民體育的效果。

而這些老年人在運動之後,更可以進班與其孫子或孫女一起上課,甚至擔任專業的講座老師,傳授人生經驗,讓老年人不會感慨自己是一個無用的老人,對於目前常見的隔代教養現象,也能夠以全村的力量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