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Photo Credit: naturework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今年的兒童節剛過去,相信有許多父母陪著孩子們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日;同時我們也確定至少有一對父母在極度傷痛中面對這個節日。我們相信,「小燈泡」的父母和家人目前仍在傷痛中;我們更相信,這種傷痛是外人無法體會的。因而,在繼續省思這個傷痛事件之前,我們有一個誠摯的呼籲,任何加諸於受害者家屬的道德要求和情緒發洩都不適宜。我們不應質疑「小燈泡」母親的理性反應;更不能藉此事件鼓動社會情緒,進而遂行自己的私利。

思索社會病徵 還能做什麼?
四歲女童「小燈泡」以如此讓人傷痛又震驚的方式離開世界,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難以承受的痛,對其家人更是如此。這樣的傷痛與震驚是對整個社會的重擊,因而我們看到許多人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悼,並試圖安慰家屬。這些發自人性關懷的舉動,讓我們在傷痛之餘還有一絲安慰,至少台灣社會還不至於完全冷漠。

然而,我們必提出更深層的思考,當社會大眾短暫的情緒抒發之後,我們還能做什麼?一、兩個月過去之後,就讓這個悲劇如同「船過水無痕」一般地從群體記憶中消失,只留下受害者家屬暗夜啜泣嗎?或者藉此事件炒作社會與政治議題,以達到一己之私嗎?這些都不應該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有的表現。

但是,證諸以往的經驗,我們卻憂心「小燈泡」事件可能又會發生上述情況。為了讓這件悲劇成為整體社會的「正面教訓」,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可以跳脫情緒反應,認真思索台灣社會的病徵,並對症下藥,以有效減少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人心疏離 互信流失造成冷漠
若認真思索台灣社會的病徵,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嘆是「台灣社會真的病了」,而且是多重疾病纏身,必須要痛下決心才能醫治。在諸多病症中,我們認為對台灣社會傷害最大的病症就是「人心疏離」。共同生活於台灣這片土地的群眾,因為政治、經濟、教育等種種因素,讓彼此的互信快速流失。當互信流失,接著就是冷漠,所造成的結果是:台灣社會容易產生激情,卻難以顯露真情。因此,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很容易看到群眾的憤怒、驚恐和情感的抒發;但激情過後卻無法對人持續關懷。

這是台灣社會的根本問題,我們欠缺對人的真誠關懷,也就是說,在整體社會中,許多人際關係是薄弱的,甚至危險的。從信仰的角度來談,這樣的景況已經嚴重斲傷人受造的本質,因為人在受造之初,就是建立在一個美好的「關係」之上,包括人與神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

基督徒雖然可以把關係的破壞歸咎於「罪」,這固然是事實;但是訴諸宗教的「道德律」並無法解決台灣當前的病症。我們可以從信仰中發現病症的根源;卻必須從人的現實中尋求解決之道。因而,我們認為當前台灣社會亟需做的就是:恢復人際關係中的真誠關懷。這其實不需外求,當人按照「神的形像」受造之時,就已經具有這種本質,如今我們要找回這種漸漸失落的本質。

追求近利 啃食長遠穩固根基
除了人心的疏離外,台灣社會還有一個嚴重的病症,就是追求近利。因而我們看到,近年來台灣在政治、教育、經濟、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等各方面都出現「即席式」和「激情式」的措施。這些滿足一時需求,甚至包藏私心的作為,其實是在啃食台灣長遠穩固的基礎,長此以往,我們確實擔心台灣會出現聖經所警戒的狀況:「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因而,我們誠摯呼籲,台灣社會的普羅大眾必須為自己和子孫的未來認真思考:真正能讓台灣永續經營和發展的道路在哪裡?長治久安的政策內容應該為何?

之所以呼籲台灣的「普羅大眾」認真思考台灣的前景,而非寄望於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乃因為基層群眾的社會力量才是真正主導台灣發展的動力。正如基層群眾對「小燈泡」發出的關懷,遠比政治人物的官方宣示更能安慰人心。最後,我們寄望於台灣的普羅大眾,經歷「小燈泡」的悲劇後,能夠確實看到台灣的病症,並願意從自己開始,打破疏離、捨棄近利,為台灣打造一個可期待的榮景。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認真思索台灣社會病徵,並對症下藥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