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洲醫師建議肺癌患者,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單一檢體一次可檢測約400個基因或生物標記,再根據報告選擇適合藥物。
肺癌長居十大癌症之首,許多晚期患者更憂心不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肺癌治療策略已不同,可根據期別、癌細胞和基因型態,決定標靶、免疫等治療,並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調整治療策略,達成「個人化醫療」目的,獲得更好的治療成效。
肺癌先釐清三件事:期別、細胞型態、基因型態
王金洲醫師表示,過去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者化療方式不同,不過近年來,肺癌分類更清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細分大細胞肺癌、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三類,「小細胞肺癌和鱗狀上皮細胞癌與抽菸有關,其餘一半肺癌則與抽菸較無相關,尤其肺腺癌多是50多歲不抽菸女性。」每類的治療藥物都不同。
如果確診肺癌,王金洲醫師強調,應釐清三件事:(1)癌症期別 (1-4期);(2)肺癌細胞型態(肺腺癌、小細胞肺癌等);(3)肺癌基因形態。
王金洲醫師解釋,早期(1-2期)肺癌可以開刀盡早開刀,如果中晚期(3-4期)不能開刀,則根據細胞、基因形態決定合適的標靶、免疫或化療藥物,並依據基因檢測報告來調整治療策略,達成「個人化醫療」目的。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制定「個人化醫療」
針對肺癌基因檢測,王金洲醫師說明,過去大多驗單點基因,缺點是肺癌組織取得不易,檢體驗完即消耗,很難再驗其他基因,他鼓勵多點基因檢測,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單一檢體一次可檢測約400個基因或生物標記,再根據報告選擇適合藥物。
王金洲醫師表示,有別於單點基因檢測,只驗EGFR和ALK基因,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台灣肺癌相關醫學會指引,肺癌標靶基因已經多至7-8種,另外還有4-5種臨床研究即將完成,未來可使用的標靶藥物越來越多。
「個人化醫療也不等同只有標靶治療。」王金洲醫師進一步強調,基因檢測還可以檢驗免疫標記,適用免疫療法,甚至部分基因與預後有關,可預測病人治療的狀況。他舉例,若肺癌患者有TP53基因,治療效果可能相對較差,標靶藥物還要加上其他藥物。
另外,即使都使用EGFR標靶藥物,不同的EGFR基因位點突變,藥物效果也不同。王金洲醫師說,EGFR突變最常發生在exon 19的位置,該處有近20多個突變位點,有些位點藥物效果很好,有些比較差,可能須合併血管抑制劑,治療方向和策略可能不同,「NGS能比較清楚看出突變位點,制定治療策略。」
王金洲醫師建議,只要肺癌治療產生變化,出現抗藥性等情況,即可基因檢測,評估基因狀態,再決定治療方向。
院內、院外基因檢測有差嗎? 該如何選擇?
至於醫院內、院外廠商的基因檢測有何差別?王金洲醫師表示,差異在於平台(機台或技術)不同,此外根據基因檢測的數據,各單位的生物資訊部門的解讀能力也不同,影響提供的治療的策略參考。不過對肺癌醫師而言,「平台有能力驗出基因比較重要。」
王金洲醫師建議,患者應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病情、且符合認證的平台。此外,肺癌基因檢測,可分為「組織腫瘤基因檢測」,若不容易取到組織切片,還可採「液態基因切片」,抽血就可以檢測基因。醫師提醒,有些平台都可以做,有些只有一種,病人應根據需求進行了解。
肺癌治療大進步 NGS選擇合適藥物助續命
王金洲醫師分享,曾有一名45歲女性,被診斷第4期肺腺癌,根據當時單點的基因檢測,EGFR和ALK兩次都是陰性,無標靶可用。但他與患者解釋,年輕女性不抽菸得肺癌,基因突變機率高,建議NGS檢測找出其他基因突變,後來順利透過藥廠恩慈專案,獲得藥物,單一藥物使用存活已逾4年。
王金洲醫師呼籲,肺癌治療已大不相同,標靶藥物、免疫藥物越來越多,選擇只會越來越多元,患者應確定細胞、基因形態,評估適合的標靶、免疫藥物,並隨著治療進行基因分析,即使化療也進步,不用太擔心。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