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在前三篇文章已對大金塔的各式建築加以介紹,但還有部分建築,包括二座大鐘及平台上外圈的建築。此外,大金塔的建築歷史亦未介紹過,將在本文中介紹。
根據維基百科與Asia Historical Architecture指出傳說此塔在2500年前佛祖死前(公元前486年)就已經建成。而這佛塔的傳說,是由一對遇見佛祖的孟族商人兄弟開始—他們在印度收到佛祖的八根毛髮,準備送到緬甸供奉。該對兄弟到了緬甸,在當地國王的幫助下,找到供奉不少佛祖寶物的聖山而建立此寺。根據大金塔官網http://www.shwedagonpagoda.com.mm/,也是認為其歷史是早在佛陀時代就已建立,故有許多影片來介紹此事跡。不過,這畢竟只是傳說。然而考古學家相信此塔是由孟族在公元六世紀至十世紀所建成的。傳說與考古學的意見有異,所以此問題仍是頗具爭議性的。也有研究指出這座寺廟在很久以後才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不早於14世紀。撇開傳說不談,由於該遺址已多次重建,因此無法確定大金塔的歷史起源。甚至今日看到的大型佛塔也可能包覆相互嵌套的早期佛塔。
寺廟平台上的銘文指出,勃固的Hanthawaddy王國Banya U國王(1369-84)將寶塔擴大到18.5米的高度。他的兒子Rajadhiraja(1385-1423)進一步擴大寶塔並安裝尖頂。在下一位國王Bannya Ramkuit(1423-46年)在位期間,這座寶塔在1436年遭到嚴重破壞—可能是地震。到那時,這座寶塔已經與王室事業密切相關,以至於令他兒子監督重建。Shin Sawbu王后(1454-71)和她的女婿國王Dhammaceti進一步加強寶塔本身。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一系列地震造成破壞,國王們繼續增建這座寶塔。最嚴重的破壞是由1768年的地震造成的,導致佛塔頂部倒塌,但1775年Hsinbyushin國王(1763-76在位)將其提升到目前的99m高度(不計算hti傘冠)的高度,按照慣例,他將自己體重的黃金(77公斤)捐贈給寶塔外部鍍金,還贊助鑲有寶石的hti建設。
大英帝國在1824年5月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登陸仰光,並立刻佔領大金寺作為英軍的要塞及司令部,原因是取其在城中最高處的地利。而大金塔的寶塔則在英軍撤離後仍予以保留,但該寺在佔領期間遭受破壞,且更有一英國軍官為興建彈藥庫,更曾在塔下鑽洞,且他們還沒有脫下鞋子,從而褻瀆大金塔。1871年,在英國吞併下緬甸近20年後,敏貢王朝殘餘勢力的統治者敏東Mindon國王(曼德勒皇宮的建造者)捐贈一個新的hti,緊張局勢再次升級。由於Mindon對完全掌握在英國手中的下緬甸沒有政治權力,英國人擔心他在仰光出席會議可能會引發民族主義起義,故Mindon的代表不被允許參與。實際工作由下緬甸的臣民在英國監督下進行。新的hti保留一個多世紀,直到1999年4月被拆除並用新的不銹鋼代替。舊的hti仍保存在寶塔東側。
在第二次緬甸戰爭中,英軍在1852年4月再次佔領大金塔,而且軍隊更佔領至1929年,時間達77年之久;但當地的人民則可進入寺廟參拜。在1936年,緬甸發生第二次大學生罷課事件,而大金塔則為他們駐紮的基地。在1946年的一月,翁山將軍在大金塔向聚集的人群發表向英國政府表達獨立要求的宣言,而在42年後的1988年8月26日,翁山的女兒,翁山蘇姬在塔前與500,000人舉行集合及演說,向軍政府表達民主訴求,並召集8888起義,為第二次獨立作出努力。此外,印度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一家,也被英國人押解此處囚禁至死,並安葬於此,還有第3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亦安葬於此。
在大金塔博物館展示百年前大金塔的舊貌
現在的大金塔已擠滿密密的佛寺,右邊高大建築為內圈的敬拜大廳
在大金塔有兩座知名大鐘,還好有在眾多大殿中發現它們,雖在兩岸看過許多大鐘,但這兩座緬甸鐘的造型與兩岸相當不同,更為精美與搶眼。首先是Tharrawaddy Min Bel,是在1841年由貢榜王朝的Tharawaddy國王捐贈。鐘的官方巴利語名稱是Maha Tissada Gandha,意思是「偉大的三聲甜美聲音」。1841年9月24日Tharrawaddy國王的第10次打蠟,委託製造一個重達42噸的大鐘,和鍍上20公斤的黃金。國王任命兩位大臣Maha Sithu和Maha Min Kyaw Thinkhaya監督鑄造該項目。該鐘目前被安置在一個亭子中,位於大金塔的中間平台的東北側(英文維基)。
此鐘頂上鋪有20公斤的黃金,極其奢華之至,且還也許多佛教人物與動物,鐘身上有三個環,在中國的大鐘很少見到紅色與鋪上黃金。此鐘被安置在一座精美大殿的樑上,在兩根柱子間,印象中在大殿內還也許多佛像,但已搞不清楚是那組佛像,但應已在上一篇文中出現過。
此大鐘吊於紅色大樑下,鐘身有三個紅色環
此鐘位於精美大殿內的兩根柱子間
鐘頂頭為紅色,其上有黃金鑄造的佛教人物與神獸
柱上盤據一條馬賽克金龍,還長著翅膀
Singu Min Bell 1779年由貢榜王朝第四代國王辛古王捐贈。鐘的官方巴利語名稱是Maha Gandha,意思是「偉大的聲音」。鐘重約23-25噸,高2.13米,口寬 2.01 米,厚 0.305 米。鐘上有十二行銘文。銘文描述了辛古國王,他於1776年6月9日即位,統治16個省的國家,於1779年1月17日鑄造並將鐘捐贈給大金塔。鐘是在1776年至1779年間鑄造的。1825年,英國人試圖在第一次英緬戰爭期間將其從寶塔上奪走。然而,將大鐘運往加爾各答的船與大鐘一起沉沒在仰光河中。在多次搶救鐘聲不成功後,英國人終於放棄了。隨後,一群緬甸人在鐘底紮起百多條竹枝,並最終成功地將大鐘從河床上舉起,恢復到寶塔的原位。當前安置在寶塔中間平台西北側的亭子內(英文維基)。
為安置此大鐘,建立一座大亭子,其鐘頂亦有金色的佛教神話動物與人物。此鐘並不是直接吊於樑上,而是由兩隻龍來吊掛此大鐘。據說在1608年,葡萄牙探險家Nga Zinga在大金寺搶掠,把由Dhammazedi捐贈,重300噸的大鐘帶走,目的是為了鑄砲,但他在橫渡勃固河途中,該被盜的大鐘掉進河裏,從此便消失於水中了。以上這些惡跡,皆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它國信仰、文物、建築的破壞所犯下的罪行。
為儲放此大鐘,特別以一大型亭子來儲放它
此大鐘不是直接吊在樑上,而是由兩條龍來懸吊
精美鐘頂,有繁複的神話人物與動物,鐘頂站有一金神像
一處戶外的鐘,鐘頂色彩繽紛,還有人疊羅漢
大金塔平台上也有普通的鐘
平台上也有鋼架撐起的大鑼
在平台外圈除有上一篇所述的許多大殿及本篇所述存放兩座鐘的殿與亭,還有許多其他小型的佛塔,特別是也許多小佛塔的底座相當雪白,其上半部可能是金色或白色,也有些佛塔上裝飾許多神話動物,不論是那種造型,其內部皆會安置佛像。且也安置許多守護獅、印度蛇等,還有柱頂站有神鳥的巨柱。且在大金塔的平台上是不會出現樹木的,印象較深刻的是見到角落生長一棵菩提樹,前方也有巨柱。此外,還有一個四面有圖畫的建築,其造型類似印度佛教聖地菩提迦耶大正覺寺,此地是約2500年前釋迦摩尼佛祖經歷六年苦行後,走到這裡的一棵菩提樹下,並在金剛座上打坐證悟,而得到正覺,亦即是佛教誕生之地,故被列為世界遺產,在此見到相似的建築物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在山丘平台上找到當時進來時的南門,從此處順樓梯步行下山,找回自己的鞋子。下一站將前往不遠處的仰光國家博物館,在此見到一座綠草如茵的Kan Taw Mingalar Garden,還有一座水池,遠處也有木橋,是個不錯的休憩點。但因要趕往國博,也就不進去了。在此神聖之地區竟然可擺檳榔攤,真是絕了,不論是否緬甸警察很佛心,連這樣也不趕,但真是見識緬甸人太愛吃檳榔了。
佛像坐在緬甸蛇上,在平台亦很容易看到
平台上的東南角落,有巨柱與號稱來自印度的菩提樹
在一座祭拜大廳前方也有一根神鳥站於柱頂的巨柱
在多座小金塔後方出現有許多圖案的四面體建築,仿印度佛教聖地造型
平台外圈的小佛塔,後方已是樹林
平台角落的小佛塔,後方有樹木
平台外圈有這類底部雪白的小金塔
一片雪白底座的小金塔
從平台外圈建築看大寶塔
從外圈的雪白小塔看內圈的敬拜大廳
外圈也有這類造型全塔雪白的小佛塔
小佛塔雖小,但裝飾精巧,洞龕內也多有佛像
另一種造型的小佛塔,內有三尊佛像
一處小佛塔,有多種神話動物裝飾其上
有女士拿小白傘繞行佛寺祈福
女孩牽著媽媽在行走
步道中擺置的服務台或捐款處,有三位服務人員
為確保大金塔白色磁磚的乾淨,不斷有清潔人員在清掃
一座有精緻木雕的通道
二根紅色柱有裝飾條紋,兩側的木板上亦有精美木雕
細看這些木雕圖案,為佛像及蓮花,還有藤蔓等
回望巨型階梯通道,兩側上方掛滿佛教故事畫
步行出來可見樹下竟有人賣檳榔
南門出口有座美麗公園
花園內有座木橋等建築,但要趕去國家博物館,也就不進去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