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沛樺

財政部預計六月提出稅改方案,但這個「大工程」卻形同在中空的基礎上減稅。因為,浮濫的租稅減免項目、免稅的資本利得,加上可觀的地下經濟,正在掏空台灣稅基。

五月十五日,行政院編列逾八千八百億的前瞻預算,在立委吵鬧推擠中通過初審。同一天,攸關全國六百萬納稅戶的稅改方案,也在立法院專案報告。財政部部長許虞哲公開宣示,「稅改方案的結果會是減稅。」

這意味著,以林全為首的「財稅幫」政府,要棄守稅收不變的原則。

行政院長林全在財政部部長任內,打破加稅禁忌,實施最低稅負制。如今從「加稅部長」變「減稅院長」,來自兩股壓力:一是大股東抱怨內外資股利所得課稅差距太大;另外,專業白領不滿所得將近一半要課稅,威脅用腳投票。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移動成本也很低,人才帶動創新,全世界都在搶,台灣不能因為高稅率讓人才外流,」連財稅大老孫克難也憂心忡忡。

tttttttttt

表面上看,台灣綜合所得稅最重課四五%,在主要國家僅次於日本,負擔沉重。

但弔詭的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竟以輕稅高居受評六十一國的第八名,租稅負擔比新加坡還低。(見表一)

明明同一套稅制,為什麼租稅競爭力結果會南轅北轍?

病灶一 免稅所得漏稅大

因為我國綜所稅的所得,包括薪資所得、股利所得、租賃所得、買賣房屋所得等,加總以後採量能課稅。但實情是,我國所得稅減免項目浮濫,即使稅率高,收到的稅卻很有限。(見表二)

一大病灶是琳琅滿目的免稅所得。

台大法律系副教授柯格鐘形容,整本稅法輯要,有一半在規範稅捐優惠。攤開財政部最新稅式支出報告,法律依據從「所得稅法」、「郵政儲金匯兌法」、「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到「國際金融業務條例」,統統打破「有所得就要繳稅」的基本原則。例如,國家考試監考人員所得免稅、成立公益信託所得免稅。

柯格鐘不滿地說,各部會爭取的租稅優惠,加重所得分配扭曲。

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前財長郭婉容、劉憶如母女在任內主張恢復課徵證所稅,面臨排山倒海的抗稅聲浪,連金管會也出面疾呼不利資本市場發展。證所稅兩度闖關失敗,一般預期二十年內不可能復徵。

政大財政系教授何怡澄說,股票交易所得從來沒課過,讓在股市裡賺很多錢的人,一毛錢的稅都不必繳,才會產生相對剝奪感。

「因為我們對證券交易所得的人太好,才有人質疑,為什麼要對股利所得那麼苛刻,」何怡澄解讀。

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敬舒感嘆,台灣早期為了鼓勵投資,對資本利得者寬厚,現在想加稅卻加不回來。

更糟糕的是,台灣對股票投資課交易稅,不課所得稅,等同變相鼓勵投資人短進短出、炒作股票。…(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3期)

【延伸閱讀】

 

理專不是人,你還願意相信它嗎?

 台新金勝訴 彰銀會變天嗎?

行動支付大戰開打,台灣淪外商殖民地?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