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KSH

最近臉書流傳一張極為有趣的圖片,內容大致是現今臺灣每天的新聞報導,平均有車禍新聞5則、行車糾紛4則、看YOUTUBE報新聞3則……等,或許言過其實,卻也相去不遠。這些新聞並不是不重要,但究竟有無每日大量報導的價值?單是花費的社會資源已足夠爭議。曾幾何時,記者被諷刺為「不讀書才會做的職業」。一些記者坐在電腦前,找民眾拍攝的影片即可作報導,或是由PTT婉君擔任記者,然這些「正牌」記者經常連查證的SOP都可以無視。新聞的精確性,真是越來越堪慮。

其實媒體除了迅速性,亦有大問題。竊以為,史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媒體「毀書坑人」的文化浩劫。因為毫不誇張,自電腦幾近毀掉一代人的文字撰寫能力之後,媒體或將毀掉一代人的知識體系。以網站而論,其有「破碎化」的缺點。許多網站張貼的內容不多,基本上傳播的內容會有混亂或破碎化的現象。現在的媒體基本上是記者這裡寫一點,那裡抄一些,大多是「讀者」式的心得。而它的危害顯然是,極難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他們只能以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散亂的去影響民眾,如同以大量的零碎時間,閱讀可能同樣零碎的新聞。以往,我們可能會利用這些零碎時間去閱讀一些可以構成系統性知識體系的內容,比如看一本書。媒體大量佔用了我們的閱讀空間,使得我們將進一步遠離書本,遠離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缺乏時間來學習,來接受系統性的文化薰陶,造成語文程度低落。從學校畢業後,這種危害將更為明顯,你有多久沒有完全閱讀一整本書了?

當然,並非完全將責任歸咎於媒體,然媒體已成為多數人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影響力不言而喻。在傳統媒體時代,動輒一整個單位圍繞整份報紙做內容,即便是網路媒體時代,也往往是一整個公司的團隊在做內容。那時,記者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專業而讓人敬佩的。現在,一位記者即可做新聞,或是團隊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將知識或新聞的掌控,交由不成熟的團隊或記者,能放心嗎?因為團隊的問題,所以,產生出的內容也容易禁不起考驗。傳統媒體時代,發表新聞前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並且因為媒體數量少,所以有大量優質內容可進行挑選。即便需要原創的媒體,亦更容易獨佔題材。目前,一方面,要靠為數不多的團隊吃力地原創內容,還要與別的媒體對素材進行白熱化競爭。另一方面,由於一些記者經驗不足,有時未能有效辨別內容真偽,能保證內容的原創性和文字的質量已堪嘉許。更甚者不惜在內容上譁眾取寵,造成各種抄襲和謠言。素材有限,原創能力不夠,就只有抄襲或者轉載一途。大量內容的氾濫,也讓大眾疲於質疑,疲於分辨。如果現在的媒體,是讓我們遠離了那些原來被奉為權威的老牌媒體,但對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很多東西卻沒有繼承,或者說沒有新的發展。

在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是媒體的年代,媒體除了單純的宣傳報導資訊外,更多的是信譽的塑造。站在你所服務粉絲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你就是智者,只有讀懂你的粉絲並和你的粉絲互動,才能共享完整的知識。

原文:專欄/破碎的新聞
※本文獲「蕃薯藤 yam新聞」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隨意轉載,更多請見:蕃薯藤專欄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