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蓀與曾約農堂姊弟,是清朝名臣曾國藩的後代,他們兩位未嫁亦未娶,獨身至終。曾寶蓀畢生的心願,就是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留學歸國就創辦了藝芳女校……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好多年前,獨自漫步在北投丹鳳山的親山步道,走入土徑抵達260峰立柱,再循著林間岔路下去,眼前突然開闊,竟是墓園!再往前行,井然有序的墓碑,依照區域編碼定位。這是我首次走進陽明山第一公墓,幅員廣大,周遭坡地盡是墓塚。

意外造訪傳奇教育家墓園

既來之,則安之。我端看每座墓碑的故人姓名,還有墓後的表揚狀、墓誌銘。不經意的走動,竟看到曾寶蓀、曾約農兩位堂姊弟的合墓,瞬間手臂冒出雞皮疙瘩!只因當時我正在查找東海大學首任校長曾約農的安息處,沒料到竟在眼前,真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臨場震撼。

隔年清明時節,我刻意再訪曾氏合墓。清晨尚早,遇到一位先生,他看我在墓園徘徊,問說:「請問你是他們的後代?」

我回說:「不是耶!只是查訪曾家兩位。」先生竟回:「我是墓園師傅,專門包工修葺,他們的墓,由我負責整理的。」燃起我的好奇,詢問師傅他所知道的事。

師傅再述,「曾家在台灣可能沒有什麼後代,因為掃墓工作,都由他們曾家的學生,藝芳女校的在台校友會負責。校友出資找我幫忙墓園修繕和花草整理,每年清明時節,這些已經是老太太的校友們,都會組團相邀掃墓,結束後再一起聚餐,這是藝芳女校的每年大事。」

左為曾約農,右為曾寶蓀,合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作者攝影)

左為曾約農,右為曾寶蓀,合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作者攝影)

實踐華人自立的基督教學校

曾氏堂姊弟,是清朝名臣曾國藩的後代,他們兩位均是基督徒,未嫁亦未娶,獨身至終。曾寶蓀畢生的心願,就是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她曾自述:「基督教若不純粹中國化,則中國人總不能接受它,使它成為自己的宗教,如佛教一樣。」因此,1918年從英國留學歸國的曾寶蓀,隔年在湖南長沙以祖母的書齋名稱「藝芳」二字用做學校名字,創辦了藝芳女校。

藝芳女校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所基督教學校並不是由西方差會所建立的機構,也不接受任何差會組織的經濟援助,可說是符合曾寶蓀所說的,這是一所中國人自立的基督教學校,崇奉基督,但不隸屬教會及差會,純粹由華人基督徒主導辦學方針與課程教導。

曾寶蓀擔任校長,也兼教英文生物,曾約農則負責教務主任兼英語、算數與理化,本國籍教師多數來自長沙、湘鄉兩地,也找西人執教課程,但不介入校務運作。囿於經費,教學設施簡樸無華,不過課程扎實,是一所小而美的學校,六年中學一貫制,最初僅招收學生九名。畢業學生在外深造後,不少人重返藝芳,回饋執教,實踐校友治校的辦學特色。

攝於民國十七年, 當時36歲的曾寶蓀。

攝於民國十七年, 當時36歲的曾寶蓀。

著重課程與現實處境結合

曾寶蓀在回憶錄寫道:「(藝芳女校)每個禮拜五下午,一定請一位校外名人做專題演講,學生得益不少。另外每禮拜六,我自己必要有一點鐘的時事演講,世界、本國、本省,或社會大事,如歐戰、五四、五卅等事,學生可發問及討論。這些都指導學生觀念不少。」從此可知,曾寶蓀的教育理念,特別著重課堂所學與現實處境結合,強調引導學生討論思考。

曾寶蓀鼓勵學生共同治校,像是對於學校財政可以過問。每兩個禮拜,可以查學校的伙食帳本一次,每學期也可以查學校財務一次。收支費用,清清楚楚,尤其可以明顯看出學校的收入,遠不夠各項支出。

這樣要如何負擔學校營運經費,特別是占比最高的人事費用?曾寶蓀說:「我的恩師英國人巴路義女士、約農、事務主任蕭孝徽女士和我不受薪水,外國教員由國外友人支持,也不受薪。這樣尚能支應,甚至雜費還能退還給學生。」

展現教育的無私與大愛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寶蓀與曾約農兩姊弟,對於教育的無私與大愛,體現於愛護與體貼本地學生,除了讓學生了解校務營運,介入實際作業,甚至自己及親人完全不支薪,真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又誠如聖經所說的:「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可福音十章45節)

巴路義女士是曾寶蓀的恩師,力挺自己的高足,當年加入藝芳的師資團隊。曾寶蓀說:「巴師是一個最好的基督徒,且極愛護學生,並且很悅納我們的建議。比如我們建議不可記學生的過,不可當堂叱罰學生,不勉強學生去禮拜堂,禮拜六課後至禮拜日下午五時,學生可以回家住,都是與教會學校不同的地方。而且以六十歲老人與中國學生同吃中國飯,同甘共苦,真是難能可佩之至。」

巴路義女士至情至性,體現愛屋及烏的精神。她不倚老賣老,完全尊重寶蓀後輩的治校理念。唯有以愛,才能服人。

以上種種,略提一二,便能完全了解,為何曾氏姊弟安息後,藝芳女校的學生子弟,對於校長、老師的尊敬與緬懷,並能不忘訓勉;甚至每年清明後事,悉心處理。正可證明曾寶蓀所說的:「一個人辦教育,只要誠心誠意,他的心血不會是白費的。」走近墓前,再看往事,基督徒能做的很多,但都要由心發出。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為了要服事人: 曾寶蓀與藝芳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