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Home 文: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Line又傳來叮咚的聲音,小瑜媽低頭又滑了一下手機。班級群組裡,阿雄媽拋出了提問「明天數學小考的範圍,到底是哪些單元啊?」不消幾秒,群組裡叮叮咚咚聲此起彼落。大家熱心的回覆,縱使每則答案都一樣,大家似乎也像搶答般,樂此不疲,不落人後。
「星期三校外教學,到底要準備哪些東西?」「有誰可以幫我拍一下,今天的聯絡簿內容?」「孩子又抱怨明天不想上學,到底該怎麼辦?」群組的訊息一則又一則,不甘寂寞的彈跳了出來。叮叮咚咚的聲音,擾亂了小瑜媽的思緒,她決定把手機調為靜音。
多數時間,小瑜媽就像潛水般,在手機螢幕前,靜靜的觀看。心裡雖然有幾次,稍微動了心,也想留言回覆或提出問題。只是,這念頭很快地被理智按耐了下來。但無論如何,班上家長群組的超強凝聚力,讓彼此關係如膠似漆,歸屬感濃郁加倍,不得不令他人稱羨,點頭稱是。
只是,小瑜媽心中的某個角落,總是有那一絲絲感到怪怪的地方,而困惑著。我們在群組裡做什麼?
(一)家長群組的迷人所在
無論是透過LINE或FB等社群網站,目前在各級學校班級中,家長彼此間所建立的家長群組,很是自然與普遍。這對於家長之間的聯繫,總是帶來了十足的方便性。幾無時間差的Q&A,一個提問,馬上立即獲得多數人的瞬時回應。如此的即時聯繫管道,總是令人在其中流連忘返。
透過這樣的互動方式,甚至於,老師都不必再擔心孩子遺漏什麼(因為家長會代問,代做)。因為,只要將訊息放到群組,也等於在昭告所有的家長,老師已經宣布了這件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忘了做,那就真的是他的問題。
(二)思索家長群組的角色與功能
許多事情都存在一刀兩刃,過於不及,都不盡然是好事。如何避免自己在家長群組中,亂了陣腳,壞了思緒。這時,就需要清楚釐清自己在家長群組上的角色與關係。
看待家長群組不需以全有全無,加不加入的絕對方式來看待。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超便利的社群功能。
家長群組有它一定的功能,而且視每一個人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家長群組上有需求,那麼這些需求會是什麼?有些人的需求來自於社會支援系統,社交上的互動。有些人的需求來自於迅速的取得與掌握資訊,或獲得問題的立即解決。當然,群組有時也很容易成為有些人紓解情緒或抱怨的園地。
(三)留意孩子逐漸消失的責任感
當然,家長群組被視為快速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深受爸媽喜愛。卻也不知不覺讓家長深陷其中,而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例如當發現孩子聯絡簿漏抄了,孩子不知道考試範圍,甚至於明天是否考試都不清楚。這時,只要把問題拋上家長群組,就立即有群組家長代為回應。
只是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當父母總是在群組裡,幫孩子代為解決問題。這時,對孩子來說,到底幫助在哪裡?他的問題看似解決了,但我們也幫孩子做了太多他自己應該要做的事,反而讓孩子覺得一切都無所謂。
因為,爸媽們就像鋪好的安全網。只要自己在課堂上,有任何漏掉的事物,一回到家,透過家長群組,由爸媽代問,那麼自己的問題就迎刃而解。當我們越俎代庖,幫孩子做太多。孩子的責任感,也一點一滴的遺漏。
(四)孩子對於後果的自我承擔
對於孩子沒有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爸媽總是擔心孩子會被老師責罵、受處罰。但孩子聯絡簿沒要帶回來,考試範圍沒有抄下來,他自己是否有思考過,可能換來的後果。如果孩子沒有自我覺察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係,甚至於也不當一回事,那麼問題將一而再地發生。
(五)問題解決回歸孩子本身
我們的擔心很是自然,但是並不等同於,我們理所當然的,需要一一的幫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發生時,第一時間先讓孩子自己練習如何解決,例如自己打電話或透過LINE、FB詢問同學。而不是一句話「媽媽怎麼辦?」「你幫我到群組問問看啦!」避免讓孩子養成過度依賴,少了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與面對問題的勇氣。
放手讓孩子解決,否則孩子少了這些能力,失去了這些養分,對孩子的自我獨立成長,絕對不會是好事。
延伸閱讀:
幼兒園新生入學懶人包,家長最常見問題一次解惑
小一新生入學懶人包,家長最常問的10大問題一次解答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沒參與孩子學校家長群組的討論是不合群?關鍵在如何使用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