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黃俊耀主任建議有家族史、菸齡久、過去曾感染過結核菌、或曾暴露在放射線等高風險族群,都應盡早篩檢,替自己的健康把關。

肺癌的威脅不分男女,死亡率皆為十大癌症之首,根據108年的癌登報告指出,新診斷肺癌人數已超過每年1萬5000人。面對初期毫無症狀的肺癌,目前僅能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來揪出病灶,政府及醫界都在積極推廣中。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同時也是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分享,肺癌雖然容易復發,但只要找對基因標記,早期肺癌手術後接上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即使三期肺癌也可降低超過八成的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

早期治療靠手術 基因突變患者對化療效果有限

早期肺癌,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再接上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治療目的都是希望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黃俊耀主任說明,若是屬於3A期,例如同側或對側縱膈腔淋巴節轉移患者,就需要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治療(CCRT)2至3個療程再開刀,術後再接續輔助治療;若為無法開刀的患者,除了化療以外,也會加上局部放療,並可考慮免疫治療,惟免疫治療目前仍屬自費項目,需考量到患者經濟狀況。

不過肺癌術後容易復發,第一期在五年內的復發率約45%,第二期約62%,第三期五年內的復發率則高達75至80%。是否基因突變患者特別容易復發?黃俊耀主任回應,台灣的肺癌患者有六成為「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突變,不能說他們容易復發,應該說「這群患者對化學治療的效果有限,若沒有進行基因檢測,便無法對症下藥,因此即使完成療程也效果有限。」

基因檢測找出突變點 對症下藥降低復發率

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黃俊耀主任建議早期肺癌患者可在手術後進行基因檢測,若能找到突變點,便能針對變異基因使用標靶藥物,不要等到復發時才徒增遺憾。目前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已經進展到第三代,接在術後做為輔助治療,第一B、二、三A期的肺癌在第二年復發率也降低至11%,減少82%腦轉移復發或死亡的風險。即使產生抗藥基因,也可再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後續還有許多藥物可針對抗藥基因進行治療。

於2019年9月起,健保也開始給付單一EGFR基因檢測費用,每位患者都能使用一次,雖然健保給付規範限定晚期患者申請使用,但黃醫師建議並鼓勵早期診斷患者自費做EGFR檢測,找到突變點,才能針對變異基因使用標靶藥物對症下藥。

黃俊耀主任分享,門診中也曾遇過一位45歲的女性患者,以肺癌來說相當年輕,其實沒有明顯症狀,只有輕微咳嗽,但她很有警覺心,早期就發現,且觀念正確找對門診,在開刀、化療後,銜接上標靶藥物繼續治療,至今快4年恢復良好。EGFR標靶藥物,副作用較低,如輕微皮膚疹、皮膚炎,腹瀉、甲溝炎的情形較少,患者容忍度也較高。

高風險族群盡早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低

目前最好用的檢測工具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劑量低,連微小的「肺部實心結節」或是「毛玻璃樣」病灶都可以被發現。黃俊耀主任建議有家族史、菸齡久、過去曾感染過結核菌、或曾暴露在放射線等高風險族群,都應盡早篩檢,替自己的健康把關。也不要因為罹患肺癌而恐慌,現在藉由基因檢測,並考量患者經濟能力,都能找出適合的藥物與治療策略。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早期肺癌復發瓶頸有解 輔助藥物大幅減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