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自從蔡總統上台後,積極用新南向,企圖扭轉西進大陸的傾向。但其實,不少民間企業私下對南向政策並不看好。不少人認為這不切實際,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就在大陸,為什麼要因為意識形態,跟13億人口、資金、市場過不去?

東協十國儘管有六億多人口,看似機會無窮,但各國政局並不穩定,甚至偶有排華現象,也令不少台商心驚膽跳。以台商投資占東協1∕3的越南為例,兩年前爆發513排華暴動時,有400多家台商受牽連,有些廠商損失好幾億;台塑越南煉鋼廠更是因為汙染事件,已受罰超過150億台幣,至今仍經常被當地民眾圍廠抗爭。

加上東協與大陸已組成東協加一共同市場。政治觀察家因此認為,目前兩岸關係降到急凍冰點,台灣大動作發展新南向,一定會受到大陸抵制,東協各國因為不敢得罪大陸,可能也會讓台灣吃憋。

各方充滿不看好的質疑聲浪,讓新南向又被稱為新「難」向,「越南」被稱為「越來越難」。到底新南向是否是台灣企業、資金與人才務實的選項?《遠見》副總主筆李建興與攝影副主編張智傑深入越南帶回台商的看法。

越南排華事件 沒燒熄台商熱情

若從數據看,儘管東協變數多,但台灣對於東協的投資仍持續上揚中。原本以為兩年前的排華,台灣人對越南投資會開始減少,今年上半年台塑受罰被圍廠事件,也會影響台灣人前進越南的腳步,但事實卻不然。台商對越南的投資家數與金額,過去三年來持續上揚。為什麼台商再難也要去?

本期報導有好幾個台商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鋒明集團董事長蔡文瑞,擁有兩萬多坪廠房,是全球最大自行車坐墊生產基地。但兩年前6000坪、台幣1.2億打造的廠房在暴動中延燒四天,一名員工重傷、一名中國籍外包技師葬身火窟,就連蔡文瑞三弟都失聯,損失超過台幣3億。

一下子興起「愛恨交織」情緒的蔡文瑞,不到一星期收斂起疑慮,不僅不撤資,更加碼重建,因為越南平均月薪台幣5500元,台灣3萬元,一差5.5倍,「請問,你要去哪裡設廠?」

越南和許多國家貿易關稅是0%,而台灣外銷就要20%,若台灣持續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無法跟各國簽訂貿易協定,「這是個現實問題,回不去(台灣)的啊!」

除了務實,過去20年來,台灣的外配之子就有14萬人來自東協。本期受訪的武橋興目前積極推動雙方教育交流,她說自己來自越南,但熱愛台灣,是越南人,更是台灣人!

誘因加上文化連結,讓台商明知南進好難,仍想前進。本期封面故事有精采的分析。

但企業界也普遍建議,儘管南向得推動,但不代表大陸市場就必須放棄,放棄大陸等於放棄更大機會,甚至有台商這樣比較:「難道為了瓜子,捨棄一粒西瓜?為了蜻蜓,賠掉一架飛機?」

本期綜合整理520後,兩岸關係陷入冰凍,當陸客、陸企、陸生、陸資都不來台灣後,到底會如何?副總主筆邱莉燕直擊荒涼的夜市、失去生意的小黃運將、關門的禮品店……,未來到底該怎麼辦?本期有綜合分析。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