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官不應囤房
文/華昌宜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報載江揆在感嘆其子女也買不起房子後拋出政見:台北市房價╱家戶所得比應從目前之15降低至10。好事媒體又加料謂這將在他任內實現! 一時成為新聞焦點。
財富集中社福減少
高房價意義又何止於青年購屋困難。1、它加速了財富集中,其後果是總體消費減少,降低經濟成長;2、它使下一代難以自立,得靠繼承而有屋,使家庭關係複雜,並形成以房宅為基礎的新階級,加寬社會裂痕;3、它使一屋自住者須以更高代價來換屋以提升居住品質,導致了被逼停滯一處,降低空間調適和流動。整體而言,高房價帶來的不是資產的實質增加,而是社會福祉的減少。
台灣對此重大議題的感覺反映在街道上。無殼蝸牛運動迄今已近四分之一世紀;是最近的太陽花運動提醒了當局對年輕人情緒的重視,但卻不是基於對住宅意義的深刻了解。
立即拋售非自住宅
對抑制房價的最有效辦法仍是提升房地產稅,但這也被喊了20多年仍文風不動。其後的根本解釋可能是當政者、無論藍綠、多是得益於低稅高房價的多筆房地產擁有者。
要證明此言誇張並不難。江揆既然宣稱要逼囤屋族釋屋,就應明令行政院所有政務官帶頭,根據其在監察院財產申報,將超過自住的房宅即日售出。這將是一個具體、有力、而最吸引人的政治宣言。在野黨如想要贏得下次選舉也應接受挑戰,趁早宣稱執政後被任命官員都將僅有一屋自住,不以囤屋來危害我台灣幸福家園。
投稿原文標題為「高房價與社會發展」,載於蘋果日報論壇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