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婉瑜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是一個慢性發炎過程,只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控制,才能把關節被破壞的機率降到最低,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懷孕擅自停藥 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大爆發 !
三十二歲的小瑜(化名)原本很規律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婚懷孕後,讓她對服用的藥物開始產生戒心,甚至也不願意回診;原本以為病情會因為懷孕而有所緩和,沒想到卻跟一般孕婦不一樣,懷孕初期反而出現關節腫痛大爆發。經家人勸說後回醫院就醫,經醫師調整適合孕婦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病情才獲得改善,也因為持續接受規律治療,後來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寶寶。
免疫系統疾病破壞關節 延誤治療恐變形失能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宋婉瑜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因為免疫細胞產生誤把關節細胞(特別是以關節滑液囊為主),當成外來物質予以攻擊,最後因為長期慢性發炎造成關節的破壞。
宋婉瑜醫師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然攻擊以手指、腳趾等小關節為多,但全身的關節都有可能成為攻擊對象,甚至還會伴隨著疲倦、低溫微燒等狀況,如果沒有治療或是不積極控制,平均十到二十年間關節就會被破壞殆盡,甚至變形失去功能影響日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女性 四成患者併發關節外症狀
根據台灣的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好發於女性,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宋婉瑜醫師說明,罹病主要原因可能跟基因有關,如果再加上環境因子的刺激例如抽菸,更有可能加速發病機會。「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攻擊關節為主,但統計顯示,有高達四成的病患會有關節外的症狀。」宋婉瑜醫師說,這個疾病屬於全身性發炎疾病,很多器官會伴隨出現發炎狀況,像是乾燥症、間質性肺炎、心包膜炎、腕隧道症候群、骨質疏鬆、血管炎、皮膚結節、虹彩炎、鞏膜炎及貧血等等的症狀。
目前台灣是以美國、歐盟風濕醫學會在2010年所公布的診斷標準來定義疾病,比較重要的指標像是發炎位置、關節腫痛數目和有無連續六周以上病程;此外也會進行抽血看看發炎指數有無偏高、類風濕性因子或環瓜氨酸自體抗體有沒有出現陽性等等。宋婉瑜醫師說,目前治療上以藥物為主,特別是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的使用,希望能在三到六個月內,讓患者可以進入到低活動度或緩解的疾病活性。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不二法門
「除了傳統藥物之外,現在生物製劑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宋婉瑜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針對免疫系統造成關節發炎的致病路徑中的細胞激素加以抑制,在台灣,健保給付藥物予中重度以上的患者,研究顯示,疾病有效控制率可以達到約七成。不過,由於藥物走的是免疫系統控制,因此在一些慢性感染像是肺結核、慢性肝炎的病患,使用上要特別注意。宋婉瑜醫師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是一個慢性發炎過程,只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控制,才能把關節被破壞的機率降到最低,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