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慶瑋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策劃,每三年大規模的測驗,對象為十五歲的青少年,其目的是評估學生是否有足夠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藉以了解國家、區域、學校、個人之間的差異。從2000年起,陸續已超過80個以上國家參加,涵蓋了九成的世界經濟體,台灣則自2006年起參與。
資料來源:OECD官網 宋慶瑋整理
註:1.Reading:閱讀 Mathematics:數學 Science:科學
2.BSJG:北京-上海-江蘇-廣東
3.BSJZ: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由上表得知,OECD近日公布的PISA表現,臺灣在三項指標的表現排名,較上一次2018年進步。此次的施測時間延後一年,於疫情後2022年實施,在全球學力表現全面下滑的趨勢下,台灣仍逆勢進步,實屬難得。PISA測驗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進而探討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透過大數據的分析看全球趨勢,了解教育制度的機會和問題。
臺灣的學生與全球比較起來,受到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少,學校停課時間雖然較短,但老師們都能快速反應,透過數位與網路學習,加上家長的協助,於是在此次測驗能夠保持進步。值得觀察的是台灣在都會地區跟偏鄉地區的學生成績差距仍然很大,可能的歸因是偏鄉的環境設備與家庭的功能相對較弱所致。而數學雙峰現象較閱讀、自然為高,學習落差如何弭平,有待持續關注。
眾所周知,108課綱的改革影響在高中端最為劇烈,因為部定必修由138降至118學分,總學分由198降至180學分,此種降必修、增選修的政策改變,高中端受到極大的衝擊,近日選讀文言文話題猶熱,可見高中端受新課綱影響最鉅。但因PISA並未對18歲的學生施測,無法得知基本素養在實施新課綱後的變化,此點只能從今年大一或大二學生的師長口中,探詢學生基本素養的程度。
2022年接受PISA測驗的15歲學生現在高一,國中入學時即面臨新課綱的實施,除了增加了部定本土語言2節,減少校訂2節,總學習節數未改變。為了推動雙語課程,部分科目全英文授課,教學進度嚴重落後,而英語剩下3節課雙峰嚴重。整體而言,新課綱授課時數在國中端的影響比較高中端是輕微的,但若從會考的題型變化,以及素養導向的教學型態改變,推測有可能提升PISA答題的能力。
上述七個相當重視升學的亞洲國家,長期都在排名的領先群,新加坡始終是常勝軍,香港其次;日本、韓國表現一直都不弱,澳門近二次都後來居上,中國此次未參加,前次第一。臺灣在2015年數學與自然的表現不錯,當時並未歸因於課程改革,本次表現較2018年進步,若歸因於新課綱的實施,需要有更充分的證據支持才是。其他六個國家雖未進行課程改革,仍有不錯的表現,值得我們探究。
PISA的測驗對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個人所發展的背景,提供了不同層級變項如環境、年齡、性別、區域…等的分析資料,藉此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閱讀、數學、科學的基本素養,是教育品質的三項指標,數位教育的成熟,課程改革的合適,支持系統的建立,都是影響PISA表現的重要因素,他山攻錯,跨國優點值得我們借鏡參考之。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