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雅淳

「隱私處」會隨著時空、社會、文化、年齡、規範等而有不同的定義,要留給孩子討論、試錯的空間,練習在自我與社會規則間取得平衡。

孩子露出身體部位、碰別人,不導正就成性犯罪者?教孩子建立身體界線,需要討論和試錯的空間

家長背負教養孩子的社會壓力

這樣的原則看似清楚,但實際做時卻相當不容易。因為我們通常會期待家長給孩子試錯的空間,但家長常需要同時扮演教育者、仲裁者、保護者等多重角色,當家長帶著孩子討論、試錯時,這些角色有時是衝突的;而當家長面對社會,往往背負了別人預設父母「瞭解並遵守社會規則,同時也能有效讓孩子習得」的期待和壓力。

只是這個「有效」,往往是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判斷,有時是很淺層的。例如在身體界線或隱私處的議題上,雖然我們談論最多的,是怎樣保護孩子或怎樣教孩子自我保護,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大人更常實際執行的教養,是要求孩子的行為舉止,例如:不能露出身體的特定部位、不能隨意碰觸別的孩子等等。

SONY DSC

我們容易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當孩子做了以上的事情,孩子及家長往往會受到社會極大的譴責,在過去,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例子,甚至會在網路、媒體、輿論間引發軒然大波,這背後有「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的恐懼,彷彿現在不導正孩子的行為,他將來就要成為性犯罪者了。

但我想要指出,同一個行為在大人和小孩身上,意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太容易把小孩視為「縮小版大人」,因此會直接用同一套標準要求。以裸露身體為例,在大庭廣眾下暴露性器官的大人就是利用「破壞社會規則」,造成他人的不適或恐懼,但有同樣行為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則、甚至根本不懂公私領域區分方式,但不管大人或小孩,都會因為這樣的行為得到懲罰(即使懲罰的方式不同)。

需要友善的社會空間.讓父母願意給孩子試錯

我說「要給孩子討論、試錯空間」的目的就是在此:不光是教養者,而是整個社會都要給出空間。但目前普遍的狀況中,父母通常背負了他人眼光及評論等種種壓力,彷彿小孩「不好」,就是教養者「犯錯」,因此很多時候會傾向「導正孩子」、「灌輸孩子正確觀念」,力求讓孩子快速符合社會規則的要求,以免小孩和自己都可能遭到譴責謾罵。

討論和試錯,需要一個全體友善的社會空間,理解孩子需要學會的是獨立思考,而非「被灌輸」觀念,差異和多元不只是「被看見」,重點是被看見之後會被怎樣對待。如果我們的社會已經能說唐鳳政委「很幸運」,有這樣願意頂住社會壓力接納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們何不更進一步反省,讓社會沒有這種必須讓家長頂住的壓力?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

※延伸閱讀

小孩在幼兒園和在家裡不一樣?!媽媽們敲碗的「幼教老師育兒魔法」大解密!

幼兒學習自理.父母學習放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