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JNP11

陳雅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屬濕疹的一種,2到5歲幼兒發病率高達9成。

3歲的小立是名好動頑皮的小男生,上幼稚園後每天都開心到學校跟同學玩,不過才一個月,小立就常跟爸媽抱怨「這裡癢癢、那裏也癢癢」,手腳上常留著抓癢痕跡,甚至破皮紅腫。媽媽帶小立看皮膚科醫生,初步判定是濕疹,但治療完一到兩周後,皮膚癢又再次發作,只好再次就醫,爸媽相當頭痛。

高雄市專業皮膚科診所院長陳雅惠指出,像小立這樣有可能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環境中的灰塵、塵蟎、動物皮屑甚至食物等,都有可能誘發搔癢症狀,她告訴媽媽「這種皮膚炎跟過敏體質相關,一定要持續治療,如果放著不管,不但會反覆發病,長大後也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

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非藥到病除

陳雅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屬濕疹的一種,2到5歲幼兒發病率高達9成,通常在臉、頸及四肢再延伸到屈側等特定部位,出現紅、癢及脫皮,但家長多當成一般皮膚病,往往拖到小孩癢到抓破皮才就醫,使用口服抗組織胺或擦類固醇藥膏後,症狀緩解就不再回診。

陳雅惠強調,異位性皮膚炎不會治療一次就好,這是因為疾病是由遺傳或環境中敏感源引發,而且會在在幾個月內反覆發作,連玩沙、肥皂沒沖乾淨等都可能誘發症狀,令孩子癢到睡不著、抓破皮傷口痛,嚴重的話甚至會因細菌入侵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

陳雅惠提醒,如果皮膚一直被抓破皮,孩子就等於長期處在被環境過敏原挑戰的狀態,當體內免疫細胞對這些過敏原產生記憶,將進一步影響腸道、呼吸道等其他身體部位的免疫系統,產生第二、第三種過敏症狀。文獻顯示,幼年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有一半到青少年期會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甚至成為終身過敏體質。

急性期後需注意皮膚照顧與保濕 減少復發

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除在急性期給予口服藥物和藥膏緩解症狀,減少再度發炎外,陳雅惠說,在後續照顧上要減少環境過敏原暴露、避免過度清潔皮膚,家長每天應多次幫孩子擦上保濕用品,提高皮膚保水度與重建角質層,減少抓破皮的惡性循環,睡前也可戴上棉布手套,避免不自覺搔抓。

在保濕產品選擇上,建議使用不含類固醇和香料的異位性皮膚炎醫療輔助品,臨床上常選用含乳木果油、甘草亭酸、葡萄籽為主的醫材等級敷料,這類成分可以輕度減緩過敏造成的發炎反應,降低類固醇的用量,還可以形成保護性皮脂膜,長時間維持皮膚濕潤,避免乾燥產生搔癢的情況,達到舒緩、保護、修復的效果。

陳雅惠表示,家長常只擔心是否含有藥物或類固醇,目前市面上許多找明星代言,號稱成分天然可讓肌膚保濕的乳液或乳霜產品,這些產品多數都屬於化妝品等級,在成分和功效上並沒有具公信力的研究佐證。建議家長依孩子狀況,跟皮膚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照護方式。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孩子「癢癢」怎辦? 幼兒異位性皮膚炎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