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edamokhtar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遷徙,一直是人類歷史的大事!

不管何種原因,戰爭、瘟疫或經濟…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遷徙。難民問題只是再次牽動這條敏感神經,卻也喚醒全球居民意識到一個新的遷徙年代或將來臨。

台灣對遷徙並不陌生!民國38年,大家才剛經歷一場大規模遷徙,那個衝擊直到今日,依然巨大且深刻地影響著你我的日常生活。
那一場遷徙,也造成另一個小規模的「北美台灣人」遷徙。許多台灣人被迫出走至北美,當中的基督徒從查經班開始建立了今日北美華人教會的根基。這樣的歷史又迎接了這一波中國的移民潮,甚至中南美(巴西、阿根廷)與歐洲的一些教會都來自台灣─就是這樣的蝴蝶效應,成就了今日的全球華人教會風貌。

遷徙成為當代常態
或許當代的遷徙故事要從「戰後嬰兒潮」說起。

二次世界大戰的屠殺是一場人類浩劫,那也不過是70年前的故事。自那之後,地球人口開始飆升,以台灣為例,戰後一段時間出生的嬰兒每年都超過37萬。當全球都在戰後補充人口之際,地球人類從13世紀的黑死病時期估計僅有3億多人,到現在已經超過70億。同時,這短短七十年之間,科技呈現猛爆性進展,現代人生活方式也全然不同於以往。

人口的增加配合科技的進展與網路的發達,帶來全新的遷徙風貌。過去的遷徙曠日費時,頻率也不可能太高;但是隨著交通工具改善,遷徙已經變成常態。

全球緊密互動必然結果
以台灣為例,隨便問一個年輕人,他將來會定居哪裡?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不確定」,因為農村的子弟往都會遷移早就是時代趨勢,城鄉差距也早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現在只是把遷移範圍擴大而已。台灣子弟不少都有前進大陸或他國的心理準備,這是環境所逼,不管兩岸政治關係如何,民間基於經濟需求總會密集互動,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看看鄰居菲律賓,當年的亞洲首富,現在依然必須仰賴大量子女出國工作來翻轉國內經濟,根本不足為奇。

再以海外移民華人為例,隨便問一個人,十年後他會在哪裡?答案也是「很難說」,因為公司隨時會裁員,年長者不是回台灣就是搬去跟子女住,至少也要售屋搬到暖和的區域。對移民來說,不管是北美或紐澳,在各種變因下,遷徙幾乎是免不了的。

現代的遷徙背景跟當年大不相同;但是可以確定在全球緊密互動的情況下,遷徙只會愈來愈頻繁。除了政經因素,還有氣候不穩的因素,極冷、極熱與地震加上海平面升高,都可能強化遷徙的決心,更何況還有最不穩定的戰爭因素。

需要彈性與抗壓性
不是難民也要遷徙,這就是未來的挑戰。

這種趨勢下,現代人最要緊的就是「彈性」與「抗壓性」,傳統思維已經無法應付未來生活,所謂「生活品質」將更傾向心理層面。「不婚」、「不生」、「不購屋」大概是年輕人的主流,家庭溫暖已是可遇不可求,愈來愈多年輕人趁著年輕到不同國家體驗「背包客」生活,也為自己將來無法掌握的遷徙打下基礎。

這樣的遷徙中,背景音樂卻由戰後嬰兒潮轉換為「少子化」,也就是說,全球人口都在老化,就業人口卻日益減少;下一個遷徙族面對的將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工作壓力沈重」,老人願意給錢來得到服務,卻沒有足夠的人力提供服務,因為每個年輕人都有做不完的事,老人市場太大了。

這些沒有家累的人隨時可以移動,配合網路的資源整合,遷徙族必然會發展出不同於現在的生活節奏。

在遷徙潮流如何能有平安?
從聖經來看,我們本來就是客旅,是寄居的,遷徙不足為奇,從亞伯拉罕開始,就是不斷遷徙。

基督徒不必排斥遷徙,但是我們要尋找的依然是自己的使命,不婚、不生、不買房都不必成為我們的困擾。上帝定了我們的時代就會帶領我們活的方式,重點是:我們跟上帝以及我們跟他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夠親密,我們能否在遷徙的潮流中內在充滿平安,找到屬於自己時代的生活方式。

深化自己的存在感,強化自己的抗壓性,讓信仰成為腳前的燈,跳脫過去的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知道自己何去何從,這就是千禧時代的全新挑戰!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大遷徙世代的全新思維─讓信仰成為腳前的燈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