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inpoint

馬英九總統在元旦文告提出「社會和解、朝野合作、兩岸和平」的新年願景,並表達願意以任何形式與民進黨及民間人士對話,且不排除參加由民進黨發起的國是會議。

國是,為國家重大的政策方針。而國是會議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都曾開過;李登輝前總統在1990年,召開國是會議,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另外在1996年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國發會),討論「健全憲政體制」、「加速經濟發展」及「增進兩岸關係」三大議題,而做出的最大決議為省虛級化。到了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代,為挽救當時的經濟頹勢於2001年召開「經發會」 鬆綁各項兩岸關係,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來取代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

由以上的歷史回顧可看出臺灣政治發展史上較成功的三次國是會議都是由執政當局所發動,且都引進外界力量來改變體制內的僵局,如李登輝的逼退老國代/老立委以及陳水扁透過社會各界的共識來改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都是如此,過去沒有看到在野黨召開國是會議,而執政的總統還跑去背書的例子,難怪有幾位藍軍立委抨擊民進黨太澎風,只因贏了一次選舉就以准執政的姿態來召開,外界質疑的是在野黨主辦的國是會議,其結論對於執政黨立院黨團有何拘束力,如果沒有,那些結論不就還是結論而已,不會變成修憲或修法的依據。

其實大家都知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之所以拋出國是會議,主要是因應新北市長朱立倫要參選國民黨主席所主張「內閣制」俢憲議題,此時馬總統實不宜跑去背書,畢竟總統的任期還有一年多,理應由總統來召開國是會議,更何況民進黨初步議定的議題並沒有馬總統念茲在茲攸關服貿的兩岸政策。當然外界也有人主張由民間來主辦國是會議以去除政黨因素,但不管如何國是會議是體制外的,如何對體制內的運作產生影響才是重點,怎麼看都應由總統來主導國是會議才順理成章且更有效, 好像只因一次選舉失利於是連體制和政府該有的運作和思維都亂了套,難怪會被選民背棄的執政團隊啊!

延伸閱讀:

阿扁保外就醫政府裡外不是人

網軍作戰知多少?

柯P的起身炮打得響?

柯文哲與吳思華在爭什麼?

馬英九為何斯人獨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