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林宗憲報導
基隆四十老機車行,因為一個念頭竟堆積成資源回收。因女兒受不了不願意帶孫子回家,因此請收納整理師廖心筠老師來協助父親,清出百包垃圾讓機車行重見光明,不再是資源回收場。
堆積症需要的是認同與陪伴
廖心筠老師表示,會有堆積行為可能是過去受到挫折或是巨大轉變,甚至是一個念頭引起。認為只要把物品留在身邊形成堡壘,沒有自己的允許就不會離開。其實,很多時候只要能引導對方講述自己的心情,給予認同和陪伴,當這些情緒有一個管道可以抒發,那就會逐漸放下對於堆積的執著。
機車行變回收場 女兒、孫子不返鄉
廖心筠老師表示這個案例是在基隆的一家四十年老店的機車行,過去也是相當空場乾淨,直到七年前老師傅開始堆積雜物、廢鐵等,一直到整間機車行看起來就是資源回收場。堆到沒有空間可以維修,於是老師傅就在人行道上替客人維修機車。
取得認同與信賴
直到女兒終於受不了,雖然過去嘗試很多次要整理,但仍然無效。於是在和廖老師溝通後,運用爺爺疼愛孫子的方法,表示老家太過雜亂,沒有辦法帶孫子回去,讓父親答應接受整理。廖老師表示,先透過視訊和老師傅溝通認識,取得對方的信任與認同感,並強調所有物品都會經由對方確認,保留還是丟掉,不會隨意丟棄,讓對方感到安心,才能進一步整理。
清出百包垃圾 廢鐵也能變黃金
面對機車行許多專業的零件與器材,廖心筠老師特別請團隊中兩位汽修科同仁與老師傅溝通,「你這些零件是以前的,現在沒有人再用了。」,老師傅反而能接受專業意見,將所以有淘汰、廢棄的鐵器回收,竟換回七千元的費用。另外,廖老師團隊僅用兩天時間,清出百包垃圾,讓機車行又重回七年前的整潔與寬敞。
善用尊重與溝通
許多人和有堆積、囤積習慣的長輩溝通,會礙於家人的身分,因此較為不耐煩而引起爭執。廖老師建議,在和有囤積習慣的長輩溝通時,盡量給予尊重和溝通,不採用強硬的手段,而是像「跳恰恰」一樣有進退之分、有捨有留,才能讓對方能自主地去改善環境。
機車行堆積成回收場 清出百包垃圾重見光明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四十年機車行堆積成資源回收 女兒氣到不帶孫子返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