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23期
作者/林慧淳
圖片/陳德信
清麗短髮、削瘦臉頰,衣著簡單俐落有型,是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給人一貫的印象,在螢光幕前以專家身分諄諄教誨,提示各種營養要訣。身為大學講師、有個醫生丈夫,一雙兒女乖巧優秀,人生履歷看似完美,吳映蓉其實和許多家庭一樣,面臨照顧父母的難題。
母親:菜肉打泥吃,如何變美味?
吳映蓉的母親是幹練傳統家庭主婦,煮食、灑掃、照顧丈夫和3個女兒,從不假手他人,原本身體硬朗,卻在70多歲接連2次中風後,健康狀況不斷下滑,骨質疏鬆、肌少症,加上黃斑部病變惡化,視力僅剩眼前模糊暗影,連打電話找人聊天都難,因此現年86歲的她,在家走動、洗澡、上廁所都必須有人隨伺在側。
孱弱的身子更需要充足的營養補給,但由於吳媽媽患有免疫系統疾病「乾燥症」,幾乎無法分泌唾液,牙齒掉光也沒辦法裝假牙。
家裡常見的母女對話:
「食物糊糊爛爛,噁心!」
「菜肉混在一起沒味道,不吃!」
「和昨天菜色相同,拒吃!」
吳映蓉說,母親堅持正常吃肉、夾菜,問題是,用牙床咀嚼、將鮮美湯汁吸吮入腹之後,食物本身無法吞下去,最後只好統統吐掉。如此一來,身體幾乎攝取不到營養,因此去年曾因腰椎壓迫性骨折住院,迫切需要營養,那時吳媽媽才勉強接受把食物打成泥狀。
為了讓媽媽吃得開心點,吳映蓉費盡心思:先將肉類、蔬菜熬湯,用湯汁熬粥,菜肉調味後則以調理機打成泥狀拌進粥裡,保留稀飯米粒口感,又軟爛到可輕鬆吞嚥。有時主食換成麵線,用牙齦即可咬爛吞食,再搭配其他湯類或蔬果汁,儘量達到飲食多元且均衡的目標。
父親:一換菜色就大怒,怎麼夠營養?
每天變換餐點花樣,吳映蓉設法在有限的烹調方法中,讓媽媽吃得有滋有味,但這招在父親身上就完全行不通了。
89歲的吳爸爸身體保養得很好,每天仍維持6點起床,8點由司機接送到自己的公司坐鎮上下班,作息、飲食看似正常,但有個大問題是,他每天只肯吃固定的菜色:
- 早餐南瓜黑芝麻豆漿、吐司、蛋
- 中餐蛋包飯
- 晚餐松阪肉、大陸妹、麵筋、玉米排骨湯
數十年如一日,一更換他就大發雷霆。飲食無法多樣化,攝取到的營養就有限,「你知道我有多無力嗎?」她攤手說,每天晚餐都必須準備3套餐點:父親的固定套餐、母親的菜肉粥、以及她和先生及兒子的一般餐點,其中食材的交互利用,如何設計出皆大歡喜、又省時省力的餐點,每天都考驗她的想像力和耐性。
以今天要準備的晚餐來說,吳映蓉列舉,為媽媽準備了排骨肉小魚乾高麗菜粥,雞肉、海苔也打碎拌入粥裡,配上菠菜洋蔥牛奶濃湯,再蒸一條鹹香的馬頭魚,上桌前取魚肉壓細舖在粥上,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餐。
父親則不消說,固定的4樣菜、湯,配上白飯。而她和先生、兒子乾脆煮上一大鍋牛肉麵吧!洋蔥、番茄、胡蘿蔔燉煮出滿室香濃,胡蘿蔔熬得夠爛了,還可以撈出來為母親加道配菜,第一餐的牛肉燉煮得還太Q,隔天再燉久一點、燉爛一點,就能打成肉泥拌入麵線,讓媽媽嚐到牛肉麵線的滋味,一舉數得。
即便每天的晚餐都這麼豐盛,但吃得少、腸胃功能也不好,所以兩老仍然很瘦,為此吳映蓉會在早餐穀片裡偷偷加些乳清蛋白,或以優格作為餐後點心,甚至必要時加點安素等補充品,提高蛋白質攝取。
此外,她觀察到,只要晚輩同在餐桌上吃飯,父親就開始聊天,話匣子一開便顧不得夾菜吃肉,僅扒光白飯、口渴喝幾碗湯,就碗筷一擱,撂下一句「吃飽了」不肯再吃,因此吳映蓉調整自己的用餐時間,每週刻意有3、4天不和父親共進晚餐,讓他能好好吃完飯菜。
「每個老人的『眉角』都不一樣,你說怎麼辦?就算我知道這麼多營養知識,也無法強迫他們吃,只能慢慢去試、去觀察、去調整,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照顧模式,」她嘆口氣說。【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23期,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018】
延伸閱讀: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