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南寧學院封德台教授
八月中宜蘭縣教師工會與縣政府協商,完成全台第一份教師團體協約,明訂教師免費健檢公假、三個月寒暑假只要到校2天及每天工作8小時等福利。家長團體則對每天放學後、第8節課、暑期輔導、家庭訪問和校外教學的學生照顧是否會成問題,提出質疑,隨即召開記者會批評該協約等同「老師自肥」。等到8月26日家長團體再度聚集宜蘭孔廟,遙拜孔子祈求主持公道,指控遭受工會某老師幹部投書霸凌,暗示他們是「董事長團體」,他們的小孩沒家教,還暗諷他們富不過三代,因而再度掀波。幸好日前教育部吳思華部長指出,會在「學生在,老師就在」的大原則下,幫助協商合理工時,找到一個保障老師權益兼顧學生受教權的規範。
還記得我們四零前段班嬰兒潮世代上小學時,想進初中〈那時不叫國中〉是要經過考試的,爸媽把我們交給國小升學班時,我們在學校上課不管是正課或補習〈輔導升學〉,「老師在」才能上課學習和輔導升學考試,即使是放牛班的同學基本的學習還是需要「老師在」才能進行,印象中從來沒有老師們由於對學生額外付出時間,會有怨言或抗爭,之所以如此是否是因為那時的小學老師有額外的補習收入的緣故,我想是很難下此結論的,但當時的我們無論如何對學習受教是極迫切的,跟現在的小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極大差異,後來一路讀過初中高中甚至上了大學,基本上感覺是相同的,在教育資源稀缺的大環境下,受教意願高的學生極其普遍,那時的老師絕對不比現在的老師輕鬆,但是總覺得他們是樂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樂趣中,這些體驗在我擔任大學教職的前十年光景中,大概是1993到2002年間,基本上是一致的。
宜蘭教師工會的一鳴驚人其實並不具代表性,該縣參加工會的教師有1800餘人,另有4000餘教師並未加入工會,我寧可相信台灣絕大多數的教師,對這份良心事業應有的奉獻精神是有體認的,只是在教育資源從廣設大學,有總分八分就能進大學的異象發生起,會發現從大學到高中國中以致於小學,瀰漫於社會的輕鬆學習快樂成長的錯誤觀念,用「人本教育」的口號誤導人們,造成學習成效被「多元發展」而誤判,讓我們的下一代對基礎人文數理學科普遍欠缺受教意願,老師們的教學熱誠也大受影響,惡性循環的結果又從許多大學因擔心生源不足開始,用商業手法治校,使出「教授出馬」手段宣傳招生,甚至把學生數目與教授年終獎金掛鉤,把一個個大學搞得像見不得人的傳銷事業,它的悲哀更在於大學教師工會的迅速成長茁壯以資對抗,更從大學的教師工會衍生出各縣市各級教育體系的教師工會,積非成是地用勞資和交易關係來詮釋師生關係,殊不知學生及家長不是資方,老師的教書育人與學生的受教成長更非商業交易,但部分教師的「計較」與「精算」風氣已形成,宜蘭教師工會的「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是如此明顯兒不自知,就難怪惹議了。當學生想學習的時候,沒有老師不想教會他們的,「學生在,老師就在」,理當如此,不然呢?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