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賢文

30年前,台灣和大陸開始交流了,就是彼此了解的開始。兩岸相互封鎖時期,我真的不太了解大陸各項事情,後來簡體字圖書可以進來了,我因上班的圖書館也買了不少簡體字圖書,為工作需要,也不得不開始認識簡體字。初開始有點困難,但看過數十、數百本書後,看簡體字版,已大致沒有問題。我更驚訝,大陸當時的書雖印得不精美,但各類文史參考工具書,如辭典、百科全書….等,可編印得很多,數量驚人,這是台灣出版界做不到的。文革後的大陸,似乎以多編印文史參考工具書,來彌補他們在文革期間對中華文化的破壞,也充實台灣出版界較缺乏的一面。而台灣圖書,雖然量少,但因印刷、設計優良及內容多元化,輸出到大陸,也給大陸出版界許多啟發,增進圖書印刷及出版內容改良和多元化的機會。台灣許多作家的書,因而能出版簡體字,一印就上萬本以上,增加了不少版稅收入。

除了圖書,兩岸的交流,就是研討會、論壇輪流在兩岸召開了。老實說,我大陸沒有親戚,唯一與大陸人接觸的,就是在二十多來,每年好幾次的互訪和開研討會所認識的大陸同道們。我去過浙江開過會,更參與過不少在台灣舉行的兩岸研討會或論壇,這才認識到大陸與我們,有許多不同的專業用語,比說說,當時圖書館流行的「資訊」,他們稱作「信息」、我們說的「光碟」,他門稱作「激光盤」…. 等等;其他日常用語,也不少,有時我們去大陸,還不敢向服務生叫「小姐」的,據說會引起她的不快的。兩岸若沒多交流,誤會就此產生。

ADDY6208

圖片取自:(FB 王定宇

這使我想到,前總統馬英九先生,曾在中華文化總會,一度請卸任的行政院長劉兆玄先生,擔任文總會長,最大的任務,就是先編印各種兩岸辭彙對照的辭典或工具書,讓兩岸人民先從語言、文字不同處了解起,然後雙方才能共同提振中華文化。

說起文總,原來是50年代由蔣中正總統成立的「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是由總統府資助經費的民間組織。但2000年陳水扁執政時,改名「國家文化總會」;馬英九執政後,再恢復成有中華文化字眼,叫「中華文化總會」。 文總因過去向由總統兼任會長,故影響力極大。

其實,前總統馬英九第二任時,已自動退位,僅擔任榮譽會長而已,會長一職由已退休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擔任。他無官在身,才能盡力推動中華文化業務,特別是兩岸詞彙的比較和整理,更是其發展重點。到2016年,蔡英文又以總統之尊,擔任文總的會長,同時,民進黨及親綠人士大量入會當會員,把持文總重要職位。文總此時開始變質,不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反而靠著招牌,發展外圍組織,搶政府標案,形成國庫通民進黨外圍組織錢庫的現象。過去辦的活動,多以有關中華文化藝術的展覽為主,現在則偏向膚淺化,專門搞一些青少年的街頭遊戲似的,討好一些年輕人而已。

總之,文總已不文總了,不好好經營民間的中華文化相關活動,過度當政治推手,又極力去中化,實施、擴大隱性的台獨文化型態。

 但無論從歷史、血緣、文化來探究,我們其實需要靠著多交流,才能化解誤會,共同提振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