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健保新制 「腸」保健康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有非常大的進步,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正值秋冬交替,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腸胃敏感容易有腹痛、腹瀉或脹氣的情形發生,若上述症狀每天持續四週以上都無緩解,甚至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燒、血便,就得格外留意,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揪出「腸」出狀況者! 反覆腹痛、腹瀉、血便治不好要小心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病因是腸道免疫功能和腸內微菌叢的共生平衡出現問題而導致持續且具有破壞性的腸道發炎,症狀以腹痛、頻繁腹瀉及血便為主,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緊急手術。初次發病時,一般民眾容易將其誤會為較常見的大腸激躁症、痔瘡或吃壞東西造成的拉肚子。

台大醫院內科部凃佳宏醫師表示,根據一般民眾的就醫習慣,通常出現反覆性腹瀉、腹部脹痛,體重減輕和血便等症狀時,多數會先到基層醫院或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等到疾病反覆發作、長期無法得到緩解時,才會轉介至大醫院接受高階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平均得耗費一至三年的時間。確診時間拖得越久,發炎就越嚴重,併發症就越多,當然也越不容易治療。

僅有腸道症狀緩解 不代表可停止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有非常大的進步,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凃佳宏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過程中,患者對疾病的感受與疾病本身的實際病狀通常會有極大落差,最常出現的就是患者自覺症狀有緩解,就以為痊癒而自行決定停止治療。「不是沒感覺就代表疾病已好,治療目標要達到腸黏膜深層癒合,才能避免腸炎反覆發作,降低未來手術及併發症的可能性。」

凃佳宏醫師呼籲,未接受良好追蹤治療而長期多次腸炎復發,有時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或手術,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如腸阻塞、瘻管、膿瘍、嚴重貧血,或全身性合併症例如關節發炎、皮膚炎及紅眼(虹彩炎)等等,等於是同時集結多種慢性病於一身,甚至能導致死亡。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需要病患與醫師互相配合,長期的合作和耐心才會成功。

從「腸」計議 持續治療 避免復發

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選擇,包含5-ASA類抗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等。傳統上醫師在較為嚴重的發炎期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發炎,但持續使用會引起多重副作用,而且不少患者使用類固醇無效,此時則可選用最新的生物製劑是來取代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運用最頂尖的生物技術製造出來的注射藥物,是對抗腸內各種引起發炎反應的分子的單株抗體,有較好的療效、深層癒合、個人化精準醫療、更高的安全性和持續預防復發的功效。

然而生物製劑在運用上的困難點在於其昂貴的藥價,儘管不同種類價格有所差異,但每一位患者一整年的花費皆達到數十萬元之譜。健保署在預算許可範圍內逐步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例如近日潰瘍性結腸炎健保給付治療時間從原本的38週延長至54週,且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在病患停藥後,若疾病復發再重新申請用藥的時間間隔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凃佳宏醫師提醒患者,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發作性疾病,具有累積破壞性,即使現在有好的治療藥物,也需要患者從長計議,持續配合,不停藥,定時回診、才可真正永久控制、重拾健康。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 健保新制 「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