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長青  

近年來隨著人口朝城市移動,以及少子化的影響,致使偏鄉的學生數有越來越少的趨勢,不少學者由經濟的觀點出發,認為裁併校可以節省大量的教育經費,也有學者認為學生數過少將不利學生群性的發展。    

但這些說法都忽略了學校對於社區的作用,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域,也可以是社區的學習中心,更是無數校友的心靈寄託,人口自然流動雖是人們的自由選擇,但政府實不該以外力介入學校存廢,且由前些年的疫情可以發現,不同學校間其實可以透過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或是採用分組混齡化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群性養成的目標,更可以由一位較具專長的老師進行網路教學,其餘的老師只要負責個別指導及批改作業、維持上課秩序,這樣更可連帶解決偏鄉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    

快樂 孩子們 學校 陽台 後面 概念 地方 晚 攜帶 孩子 快樂 小 板 生活方式 學生 持有 老師 後 背包 人 趕快 初級 一 樓梯 視圖 去 走 寂寞 課堂 建築 日 鞋 人 門廳 一起 孩子 初級 年輕 女孩 瞳孔 類 擔心 學生 學習 獨 童年 步行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且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偏鄉的優勢在於學生數較少,方便老師個別指導,只要在中小學階段,能夠讓學生有自信,將來其實可以自主學習,綜觀現今各領域如體壇、藝文界、學術界,有多少的專家與運動員等是來自於偏鄉,如果以學生數比例來看,在偏鄉的學生其實會有更大的發展可能。且學校規模過大,那麼雖然看似有效率,但卻會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我們今天所談到偏鄉小校裁併校其實只是問題的表象,核心問題在於我們希望培養出有個性、有想法的下一代,達到社會流動的目的。還是培養出一群聽話、乖順的學生,但卻沒有自己的想法,只能子承父業。有太多的例子顯示,偏鄉只要社區、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能通力結合,是有可能改變社區的,舉凡文創產業、新式農法,都可以由學校出發作為實驗基地,慢慢的重新吸引有興趣的人民願意在偏鄉慢活,因此偏鄉小校不但不可輕易廢除,政府反而更應投入足夠的資源,鼓勵新想法及做法的提出,一點點的改變現今的教育現況,真正達到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