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益首
近期台灣各地,頻傳行人穿越道因車輛未禮讓,
曾幾何時,各地尤其是都市紛紛拆除人行陸橋,原因是以往的交通政策是「以車為主」,透過廣設人行陸橋來減少汽、機車停等路口的時間。但隨著時代進步,交通政策逐漸改變為「以人為主」的人本環境,提供行人舒適、便利及安全的平面行走空間,因此也使人行陸橋使用率降低,甚至陸橋墩柱和樓梯反而造成行人通行及行車視線的阻礙,因此工務局提倡「減法工程」,在完善的行人平面穿越動線前提下,逐步將這些陸橋拆除,提供用路人更友善的通行環境,卻也造成車輛爭道、行人置身於危機四伏的險境。像台北市到去年五月底,總共拆除36座人行陸橋,現存78座;新北市長侯友宜上任以來也拆除36座使用率低的人行陸橋。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像台北市羅斯福路和興隆路口原有兩座呈」形陸橋,一座面向興隆路,一座面向羅斯福路南邊,筆者以前去台北的時候常常走,因為陸橋下東往萬芳、木柵和南往景美、新店的車流量極大,上橋可以放心的走,居高瞭望城市景觀、藍天白雲,橋旁還有介紹景美古地名「梘尾」的由來(新店溪下游圳水流通木槽之尾) ,老景美街景、萬新鐵路(昔台鐵新店支線,萬華到新店,1921年日治時期建,1965年拆,舊址為今汀州路)及不少歷史人文民俗的老照片,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柯文哲市長主政時,有一陣子因陸橋行人少及妨礙行車視線,頻拆陸橋,此處先拆面向興隆路的,過幾個星期羅斯福路的部分也拆了,所有車、人都擠在叉路口依紅綠燈和行人穿越道,轉彎或過馬路,險狀環生。還好附近台大、銘傳國小直通水源市場的陸橋仍然保留著、很方便,如果不走平面紅綠燈穿越道,也可以選擇往下捷運站跨過羅斯福路。所以天下事真是有其利,亦有其弊,端在盡量趨利防弊也,例如車輛要多禮讓行人,行人也要遵守號誌、保持警覺(例如看到綠燈秒數不足,下一次再通過)。
鄉鎮的陸橋拆的較少,以前的民意代表或地方仕紳,很喜歡在重要路口或學校前面爭取行人陸橋,一方面有助於交通安全,一方面爭取建設的功勞簿也可以記上一筆,何樂不為。不過為了快速通過馬路,走陸橋(天橋)的人確實少了很多,而今汽車、機車大量增加的氛圍,行人為了安全多一層保障和多運動一下,「復古」式的鼓勵走走陸橋也不錯啊!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