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在飽受新冠肺炎的影響下,許多人開始走進山林。在登山的過程中,你是否想過四面環海、群山繚繞的台灣,有沒有一條步道是連結山與海的?

位在台南的「山海圳綠道」不僅是南台灣第一條國家級綠道,更是條帶領徒步者走進台灣 400 年歷史的通道。

「山海圳的重點並非在風景,更多的是人文體驗。」——《報橘 BuzzOrange》日前專訪了健行作家 TaiTai LIVE WILD 夫妻檔:阿泰(楊世泰)與呆呆(戴翊庭)。他們兩位不僅是台灣知名的長距離步道達人,更是林務局在推廣「山海圳綠道」時,邀請試走的團體之一。

透過他們的實地走訪,一窺這條被譽為南台灣的「朝聖之路」有多特別!

圖片來源:《BO》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邊走邊讀!山海圳帶領徒步者跨越時空與族群

全長 177 公里的山海圳橫跨多元的生態與地理樣貌,且能透過不同的載具去完成。更特別的是,山海圳是唯一從台灣海峽「台江內海」,走向東北亞最高峰「玉山」的綠道路線。

簡單劃分山海圳的四大特區,分別為:充滿歷史人文的內海之路、細細品味水利遺產的大圳之路、和鄒族學習自然共生的原鄉之路以及最後一段,登山台灣最高峰「玉山」的聖山之路。山海圳貫穿 3 座國家國家風景區、2 座國家公園和 2 座水庫。

阿泰形容這是一條可以邊走邊讀歷史的步道,與大家熟知的健行步道不太一樣。

圖片來源:台灣山林悠遊網與大凡工程。

「對我們來說,鄒族原是陌生的領域,但實際走完後,我們對鄒族和阿里山一代的原住民部落都有比較多了解。」阿泰舉例,根據部分學者的考究,鄒族人原本可能居住在安平沿海一帶,後因諸多因素才慢慢遷徙到阿里山上。

此外,在談起原鄉之路時,阿泰與呆呆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回想起當天的狀況,因為我們沿途邊走邊拍,行程上有點拖延,加上天色開始變暗,在前往休憩點的路上碰上一台藍寶堅尼(藍色小貨車),儘管車上已載滿了工作器具,但是大哥還是很熱情地邀請我們上車,並我們送往目的地。

呆呆說,在走山海圳的過程中,不論是文化上的感動,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不是在生硬的歷史課本上或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

圖片來源:TaiTai LIVE WIL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另外,因山海圳連結山與海,因此不論你是從山開始走,或是海開始走,兩個方向都能獲得很不一樣的收穫。阿泰進一步解釋,從海開始走(海拔 0 公尺的位置),能夠追朔原住民遷徙的路徑;而從上面(山)開始走,則是複製水的旅程。

由於山海圳是國家級綠道,路線難度平易近人,且沿途指標也逐步架構中。呆呆說,只要是天氣狀況良好,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阿泰也補充,因為「聖山之路」是從塔塔加前往玉山,很多人都聽信「玉山是好走的山」,但對新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從海拔、氣溫及長距離行走都是挑戰。

想要推廣國際觀光,台灣步道要能長出自己的特色

在行走山海圳前,除了要評估個人身體狀況,還有資訊夠不夠充足的問題。阿泰不諱言地說:「就連台灣人自己要去做功課都有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外國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上網 Google 資料已不是難事,資訊是否正確才是重點。因此,若是官方沒有一個網站提供地圖、沿途資訊,對長距離步道沒有相關規劃的建議,那會是很可怕的。

另外,阿泰也提到,若要把國家級綠道發展成觀光型態,政府如何與當地結合也是一大重點。因為,只有官民合作下,才有機會讓山海圳沿途發展出完善的住宿、餐飲等硬體設施。

「要推廣一條步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阿泰強調,如同我們去走的國外步道,那都是 20-30 年歷史的累積,所以台灣並不急於一時,若追求立竿見影反而會「毀了這條步道」。

呆呆進一步補充:「最可怕的是複製貼上型的觀光樣板,能夠長出自己特色的步道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阿泰與呆呆非常認同淡蘭道(淡蘭古道)的經營模式,一步步的照著當地特色發展,甚至有機會在 2021 年透過千里步道協會和相關單位的推廣,成為台灣的觀光外交名片。

台灣不只有百岳!登山問題不僅限於教育,還有視野

阿泰說,從過去到現在,大家還是爬百岳居多,突然要叫大家去爬一個不會有百岳山頭的路線,而且可能有些路段是柏油路,大眾不一定可以馬上接受,因此應該要用「走讀」或是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徒步者走這條路徑的目的是什麼?就像我們在山海圳的旅途中感受到的,不再是風景,而是與當地人的連結。

「台灣雖然小,但是擁有高山林立、被海環抱的特色,是世界上少數的。」儘管台灣有一部的人人仍認為爬淺山、郊山或是中級山,是體力不好或是能力不足者在走的路線,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這只是爬山的另一種形式而已,沒有所謂的優劣之分。

「台灣的登山視野還在更新中。」呆呆對於現況並不消極,反而認為淺山的健行活動慢慢建立完善後,接觸戶外活動的分眾就會慢慢成形。

阿泰與呆呆用詼諧的方式比喻:百岳是大餐,淺山步道是小菜,你不可能天天都吃大餐,偶爾也是需要吃吃家常小菜的。

圖片來源:TaiTai LIVE WILD,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現在正處於登山的陣痛期」—— 阿泰以「開車」作為比喻,在汽車尚未普及前,開車人數少的狀況下,產生事故的機率也低,但當越來越多人開車時,不同駕駛會因為不同因素而發生事故,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的登山運動上。

當各式各樣的人都走進山林後,每個人會碰到的問題都不一樣。只不過,登山不像開車,可以透過「考駕照」來篩選駕駛,登山是需要透過時間去累積經驗,非短時間可以改善的事情。

因此,面對山林問題應該回到最基本的「宣導」與「教育」。呆呆舉例先前在國外看到的例子說,在步道上經常能遇到三代同堂的健行家庭,他們選擇紮營的地方可能也不是正規露營地,卻都能夠自行判斷是否安全,這就是經驗的傳承,但台灣的自然教育卻是有斷層的。

對外國人來說,健行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健行只是週末的一個旅遊。我們是山海的國家,自然資源這麼豐富,大家沒有好好認識這塊土地是非常可惜的。

登山或是健走追求的不該是英雄主義式的結果,而是去享受過程著的每一刻;不論是大山大景,或是路途中的風吹草動,都能夠為旅程增添風采。因此,對於戶外運動的初學者來說,山海圳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特色,還能夠透過步行、騎乘腳踏車、搭公車/便車,甚至是搭船的形式完成,是個週末或連續假期的好去處。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串聯台灣的大山大海!健行夫妻檔:台南「山海圳綠道」帶領徒步者跨越時空與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