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辜樹仁

一場乾旱,讓中鋼和高雄工業區的鄰居們,搭起了資源互通的橋梁。一條又一條的輸氣管,將自己不需要的廢氣,交給對方二次利用,連帶吹起台灣工業區循環經濟的風氣。

一九九三年夏天,台灣南部發生乾旱,高雄臨海工業區賴以為生的東港溪,溪水水位下降,導致海水倒灌、溪水鹽化。

由於化工廠需要用鍋爐燒水,製造大量蒸汽供生產使用,溪水鹽化導致抽水站抽上來的水完全不能用,工業區內的中石化、李長榮化工等大型石化廠,面臨停擺危機。

雖然後來天公作美,降下大雨,危機解除,但已讓石化廠嚇出一身冷汗。為了不再讓自己也變成「靠天吃飯」的行業,臨海工業區的業者於是一起開會討論解決之道。

討論中大家發現,中鋼的汽電共生廠會產生大量蒸汽,中鋼本身並不需要,於是李長榮化工率先和中鋼談妥,三個月內就從中鋼廠區直接拉管線到自己廠區,從此獲得源源不絕的蒸汽可用,不再需要為無水可燒發愁。

直到現在,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首,總共有十四家工廠,透過管線互相連結,讓「A廠廢氣」,變成「B廠資源」,互通有無,資源共享。

不僅減少資源消耗、廢氣排放,也降低生產成本、提供經濟效益,朝著形成工業區內的循環經濟,踏出第一步。

廢物變資源 一年省下十億成本

類似中鋼這樣的大型重化工業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體、固體和液體廢棄物,大部份其實都可以成為「二次能資源」,自己回收再利用,或是成為其他工廠的能資源。

「廢棄物是什麼?擺錯地方的資源,才是廢棄物,」中鋼助理副總、能源環境事務推動辦公室負責人張西龍強調。

中鋼的汽電共生廠,就是回收煉鋼製程中的廢熱發電,過去必須自己花錢,將蒸汽降溫到不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後再排放掉。

現在,中鋼不但不用自己處理廢蒸汽,降低成本,一年還可以賣出約一百六十萬噸蒸汽給周圍的化工廠,加上其他廢氣,可創造二十億台幣產值。

對周圍化工廠來說,過去自己花錢建鍋爐,燒重油、燒水製造蒸汽,不但污染空氣,操作不慎還會發生鍋爐爆炸的危險。現在向中鋼買蒸汽,減少水資源消耗、廢氣排放和提升工安,光是去年就少了十億元生產成本。

「這是對他有利、對我有利,對各方都有利的事,」張西龍說,「能源互通有無,供應就會比較穩定,工廠運作的風險會降低很多。」

近年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的染料與特用化學品製造商永光化學,總經理陳偉望也認為,企業就是希望能在價值鏈內,盡量降低成本、擠出獲利。

「所以,加強物質流管理,讓更多廢棄物變成資源,是有直接經濟效益的,」陳偉望說。

當初,就是因為中鋼和李長榮化工合作產生顯著的效益,消息很快在工業區傳開,吸引中石化等其他工廠加入。…(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07期 )

【延伸閱讀】
飛利浦 不賣燈泡 改賣「那道光」
陸客急棟風暴中 他們尋找新出路
新電業法推綠電 電價九年漲四成
隱形眼鏡 10大NG用法
循環經濟:友善地球的模式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