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永健  

近日報載,教育部自今年八月起將投入超過1.35億元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發展計畫,但由於學制差異、時差因素、教師共備的困難,使得許多姊妹校淪為表面朋友,所謂的文化交流更只停留在食物層面。

造成此種因素的原因很多,特別在中小學階段,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德國在臺協會便明確表示該國在小學階段並不做國際交流,但若經由教育部推動的SIEP計畫,首先必須派人受訓,接著是撰寫計畫加以媒合,而中小學礙於年齡以及出國龐大的經費需求,使得所謂的國際交流常淪為少數幾所學校的舞台。

教育 學校 學生 測試 考試 組 寫作 教訓 孩子 知識 同學 類 課堂 美麗 在室內 人 人 概念 孩子 學習 學習 男孩 女孩 時間 青少年 辦公桌 年輕 男生 女學生 瞳孔 童年 一起 許多 等級 坐 研究 十幾歲 青少年 高 學院 學習 公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我們當然承認國際教育推動對於學生國際觀的建立有其一定的效果,但為了避免沒有老師願意參加研習,因此我們直接與各國在台協會聯繫,如日本在台協會,且順利的與日本千葉市多所學校牽線,採取線上交流的方式,由老師協助學生事先擬好想問的問題,比如最喜愛的卡通、最常做的休閒活動、學校附近的特產,且兩國學校分別練習中文與日文的問候語,其中某所學校更希望學生能以英文相互溝通,當透過鏡頭,看到雙方學生揮舞著彼此的旗幟時,那種狀況確實是令人感動的,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確實獲得了提高。    

而國際交流與理解,除了實體交流以外,也可以透過閱讀來增進對於國外的理解,此時應該增強的是老師提問與課程設計的能力,利用現有的新聞或書籍,引發學生對於國際間不同國家或不同事件的重視,至於實體交流方面,學校可以主動爭取相關經費,可以讓台灣本島的學生先到離島,有了搭機的經驗後,再由遠而近,採取寄宿家庭的方式以節省開支。而對方國家的學生也可歡迎他們來台進行寒暑假間的短期交流。如此才不會只是讓國際教育淪為紙上作業,甚至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事實上國際教育可以是跨議題的融入,如海洋汙染、環境變遷等議題,這些其實中小學生都可以抒發己見,加以討論,甚至向國際NGO組織申請經費,其實錢的來源不是問題,重點是學校有沒有創意跟決心要推動國際教育,只要有決心,最後受益的還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