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方剡旨
朝野立委都提案要降低汽車進口關稅,甚至有將該項關稅取消的提議。經濟部與車輛公會,想當然耳都站在反對的立場。作為政府稅收的創造者跟經濟利益的獲益者,他們給出的理由,有什麼說服力嗎?這不禁讓人想討論看看。
首先,媒體報導,經濟部近期的報告警告若實施降稅,可能會導致國家稅收損失高達600億元。看了媒體報導的前後文,這600億是降到零關稅的狀況,才會發生的。也就是說,如果進口車不課徵關稅,那麼政府一年將少掉這麼多的稅收。這是政府在反對收入會減少的政策提案時,慣用的理由。可是,我們幾乎不會聽到政府告訴大家,如果他們怎麼做,這些錢就會從錯誤或浪費的政策中給攤回來,就可以讓老百姓過得爽一些,不是嗎?
別的不說,恢複核電,單單一年就可以省就幾千億的石化燃料採購費用。我們一年要花4、5千億,未來可能更貴,去買燃氣、燃煤,然後造成大量的碳排放,還會讓國際市場就碳稅進行課徵時,使我國的出口競爭力大為降低。這些,經濟部都不在乎了,家大業大的民進黨政府,在意這從老百姓口袋裡摳出的600億,有什麼意思?
再來,經濟部與車輛公會都告訴我們,取消汽車關稅會造成整體汽車產業的崩潰,導致847億元產值的損失及8.26萬名從業人員的生計困難,2031年之後就沒有國產車了。同樣嘛,這是關稅取消之後才會發生的。那如果只是降低呢?
關鍵是,我們該好好問問,什麼是國產車?經濟部也好、車輛公會也罷,基本都把所有在台生產的車輛叫做國產車。這,當然是定義的一種,但,如果要談品牌、要嚴格定義,單就小客車來說,只有裕隆的Luxgen。其他的,都是日本品牌為大宗的國內組裝。要保護國產車在國內的市佔率,我們已經保護了多少年了?時間有比日本、韓國少到哪裡去嗎?過去,我很不喜歡韓國車,但這幾年,看看Hyundai跟KIA進到台灣的新款車輛,說真格的,讓我也動心了。更不必說,這些韓國品牌在全球的市佔率了。
圖片取自:(FB 謝龍介)
更關鍵的是,韓國消費者對其國產車的支持。過去,我們都認為,那是因為韓國的民族情緒所致;當然,現如今這也不會是消失掉的因素。但,如果去關注一下,就會發現,現在的韓國車,無論在性能、配備與市場準度上,早就不是上個世紀烙在我們腦海裡的印象了。人家針對市場與消費者需求的用心,說白了,台灣的車企真是望塵莫及。
既是如此,請問經濟部跟車輛公會要不要告訴大家,幾乎就是在幹代工且還不是以出口為主的國產車產業,是要保護到民國幾年?我們買的國產車,品牌絕大部分都是豐田、日產、本田,試問這樣意義在哪兒?要知道,即便是國產車,以小客車來說,消費者還是要支付25%~30%的貨物稅。那麼,無論進口或國產,老百姓掏錢去支持這樣的國產汽車產業,怎麼不心酸?
最後,提案的國會議員跟經濟部都拿CPTPP說事,但誰能告訴大家,我國什麼時候才加得進去?立委認為將汽車關稅有助於我國加入CPTPP,經濟部則說這是籌碼得再加入的過程中才能用。拜託一下,過去民進黨已經告訴大家不開放萊豬就進不了CPTPP,結果呢?現在,無論是零關稅還是萬萬稅,還拿CPTPP來說事,扯皮吧!要討論這件事,就回到人民的立場,不要拿這種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搞定的幌子來講。
看數據的話,我們會發現,全球對進口汽車課徵關稅的平均稅率約為22%。如此看來,我國17.5%的稅率,似乎不算特別高。但,我們來看看幾個高汽車關稅的國家:印度125%、泰國80%、越南70%、巴基斯坦60%、印尼40%;再來看看幾個低汽車關稅的國家:加拿大6.1%、澳洲5%、美國2.5%,日本、香港、新加坡則是0%。中華民國要站在哪邊的隊伍裡?汽車工業發展了那麼幾十年還不成材,我們都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了,為什麼國民還要替這樣的產業買單?
再說了,我們汽車整體稅率的計算是這樣的。進口稅額=完稅價格×進口稅率(稅率17.5%),而完稅價格=離岸價格+運費+保險費,之後貨物稅額=(完稅價格+進口稅)×貨物稅率(排氣量2,000CC以下者:25%、排氣量2,001CC以上者:30%)。試問,這種政府滿打滿算、無一不課的稅率公式,都沒得調整?一調汽車產業就垮了?若是如此,這麼爛的產業不快垮,留著是還要等幾個過年?
當然,還有一種講法是,關稅也好、貨物也罷,都是壓低車輛數用以促進低碳排的重要手段,所以實在不適合貿然調降。但,這也是屁話!看看上面的稅率高的國家就知道,那都是碳排大國,不是嗎?先不說,歐盟幾乎已不再提2050年禁售油車了,電動車在今年熱度衰退驚人了;就說我國錯誤的能源政策,即便全國都沒有一輛油車,碳排還是高得嚇死人的荒謬即可。要真想低碳或零碳,經濟部也好、環境部也罷,該做的就是掀翻蔡英文留下的錯誤,好好回歸以核養綠的正途。
至於汽車關稅,經濟部別順著那票不成材的汽車公司老闆的話偷懶了。好好算一算,降多少、是降關稅還是貨物稅,可以在目前取得一個平衡,才是正辦。一昧的情勒、一昧的恫嚇,不過是踐踏人民的智商罷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