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彥
【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是什麼樣的「愛」,可以讓一位已有3名親生子女的媽媽,願意打開家門,邀請沒有血緣的孩子們住進來,並且從不惑之齡(40歲)到年近古稀(70歲),超過20年的歲月流逝都不改其志?
家扶基金會資深寄養媽媽陳玉蘭受訪時引用詩篇一四六篇9節「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感謝主,「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從照顧教會姊妹的遺孤開始
20多年前,來到陳玉蘭家中的第一個寄養童,是教會一位姊妹安息離世遺下的稚齡孩子。當時那個孩子雖有爸爸,但年紀已經老邁、乏力照顧。陳玉蘭不忍稚齡的孩子被送進育幼院,於是就正式成為寄養家庭,讓那位失親的孩子可以住進家裏。
陳玉蘭說,當時她三個親生孩子中年齡最小的那位,同樣是男生,和那位姊妹的孩子年齡相仿,正好可以成為彼此扶持的同伴及玩伴。她年長的子女則可以扮演哥哥姊姊照顧,這樣那位姊妹的孩子就可重新找回「家」的感覺。
讓陳玉蘭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她的小兒子來跟她說,那位姊妹的孩子拿掃廁所的刷子來「刷」他,而且「已經不是第一次,已經是非常多次了。」陳玉蘭問小兒子:「為何今天才來跟媽媽說?」小兒子對媽媽說:「我今天其實也不是要『告狀』,我也一直試著在主愛裏包容!」陳玉蘭對小兒子說:「謝謝你,媽媽會處理!」
陳玉蘭找了一個適當的時機,把那位姊妹的孩子找來,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問他:「為何要這麼做?有什麼是可以幫助你的嗎?」陳玉蘭說,寄養媽媽最難為的地方就是管教來到家中寄養童的尺度,特別是來到她家裏的孩子都已經是至少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
她對於寄養童不單只是「愛」,也會善盡督責及管教的職責,但最終都會讓寄養童知道,他是被全然接納的,並且是這家中的一份子。而她們全家人也都在擔任寄養家庭的過程中,學習詩篇一四六篇9節的實踐,也在過程中經歷更多源自主耶穌長闊高深的恩典。即便是因為寄養期滿,來到家中的寄養童必須離開,只要想要回家「來坐會」敘舊,家裏的門隨時為他們敞開。
視如己出用愛陪伴亞斯柏格小晨
另一個寄養童「小晨」(化名)也讓陳玉蘭至今印象深刻。陳玉蘭說,小晨剛來到家裏的時候,手上滿是明顯的刮痕,那是小晨自殘的痕跡。陳玉蘭說,當她知道小晨是帶著身心滿滿的「傷」痕來到她家時,她的心其實是很痛的。感謝主,小晨來到她家後,有主動尋求基督信仰幫助的心和行動,後來身心靈的情況就漸入佳境。
陳玉蘭媽媽回憶,當時就讀國中的小晨到她家時。常說「阿姨,我的心好痛!」有時看小晨身上出現不明傷痕,陳玉蘭擔心他會不自覺傷害自己,更提高警覺陪伴他。
陳玉蘭知道小晨的心受傷很深,就常主動找小晨到桃園龜山住家附近的河堤散心、跟他聊天、陪他禱告、伴他度過心情風暴的時刻,一步步陪他走出心中的陰霾。
除了心的創傷,小晨還有亞斯伯格症。起初,陳玉蘭和小晨說話時,小晨常不理睬,還以為小晨是故意的,在上了家扶安排的課程後才了解,這是亞斯伯格症會出現注意力分配不均的狀況,孩子不是故意的,也才越來越知道該如何和小晨溝通。
寄養童小晨感念玉蘭媽媽
為小晨培養自立生活的能力,陳玉蘭也耐心訓練小晨學習洗碗、煮菜。一開始,小晨常打破鍋碗瓢盆,家中的廚具很多都充滿凹洞,陳玉蘭總是給小晨練習的機會。後來小晨就讀餐飲相關科系,已成年自立,能靠自己的力量在餐飲店工作。
直到如今,小晨還是把陳玉蘭當成自己的媽媽一樣,常回家相聚,並一起參加教會的聚會,感謝玉蘭媽媽長期對沒有血緣的他不求回報的付出,並祝她母親節快樂!
「若我不是基督徒,我是不可能對沒有血緣的孩子付出這麼多心力和時間的,這完全都是主愛的激勵!」現在已是為人阿嬤的陳玉蘭分享,照顧這些來到家中沒有血緣的孩子的確非常辛苦,若不是信仰激勵她「我們在這世上,都是寄居都是客旅」,她應該早就已經做不下去了。
感謝上帝及家扶提供許多支持,讓她能不斷擴大肚量、接納一個個特殊的孩子。陳玉蘭說,她跟神的禱告是「有更多的基督徒可以開放家庭成為寄養家庭」,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一切都是主的帶領和恩典。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