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 ,CC Licensed。

農田中的無人機沿著丘陵貼地飛行,偵測可採收的作物深藏何處;災後現場無人機則快速穿梭,代替人類的眼睛近距離探勘地面。

無人機發展至今,早已成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助手,它是智慧製造的產物,身懷感測、複合材料及動力等多種系統,未來若結合 5G 技術和人工智慧系統,還能達成更高規格的技術層級。

對台灣來說,在商用客機市場幾乎飽和、歐美大廠佔優勢的情況下,這架身形小巧的飛行器潛力無窮,吸引了政府及企業的目光。台灣無人機大廠經緯航太的董事長羅正方,在接受《報橘 BuzzOrange》專訪時表示,在當今國際分工的時代,台灣靠客機跟國外大廠競爭的機會不大,而 無人機這條路是我國「全機製造」唯一的選擇 

台灣有 ICT 優勢,「無人機」能改變代工命運

2004 年創立的經緯航太,多年來致力於無人機研發工作,董事長羅正方本人是留美航太博士,曾在全球頂尖航太研發單位 NASA 工作,他強調無人機保留了系統整合的能量,能改變代工的命運,成為代表台灣的產品。

「我們的經濟常常會因為原廠的政策影響,甚至受到國際政治局勢的左右,做這些零件,大家每天都跟洗三溫暖一樣。」

羅正方指出,台灣的航太相關產業大多是 Tier 2 及 Tier 3 供應商,但真正的價值卻都保留在 Tier 1。事實上,今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負責製造零件或機體結構等項目的台灣航空器製造商漢翔,就因波音 737 MAX 的訂單減少,營收顯著下跌。而如此隨著國際情勢波動的情況,目前卻鮮少發生在無人機產業身上。

「因為這個領域,全世界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羅正方說,無人機幾乎納進了當代最先進的科技,讓本來就很強的不同技術零件,得到一個加成的效果。

「比如說你的感測器很強,你就賣給人家當倒車雷達,這樣很可惜,如果台灣把這些做感測器的廠商,放到無人機飛行的平台,那就不一樣了。」

羅正方作為在航太科技產業打滾幾十年的無人機專家,他鼓勵台灣把握供應鏈轉型的先機,「像是把 ICT(資訊及通訊科技),轉到 robotic(機器人應用)或是 AI(人工智慧)這個產業裡面,透過陸海空無人載具或機器人去實踐。這裡每一件東西的發展,它所需要的資源,不像要製造一個波音 787 那麼巨大,很適合台灣來做。」

政府「國機國造」聯手民間企業,共同描繪台灣產業藍圖

提高「核心關鍵技術」、進行產業升級,是台灣最大的挑戰與目標,蔡英文政府更把台灣的產業發展納入國防政策之中,讓「國防自主」的同時,用每一分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隨著新式高級教練機「勇鷹號」的亮相,「國機國造」的政策也邁入新的里程碑,不過台灣的軍機目前還無法做到「全機製造」,許多關鍵系統仍仰賴國外技術,還需要集合更多的產業能量,才有辦法順利研發。

羅正方就提到,除了中科院,台灣產業學界也能投入軍民通用科技的研發,一但規模擴大,不僅可以減少資源重複投入與浪費,研發期程也將大幅縮短。

不過他也指出,這樣的合作方式需要國家協助籌建基礎設施,「國家在中科院與其他法人機構的貴重測試設施與測試場地,應該有機制讓產學研界可以充分利用,因為不是所有民間廠商都有能力籌建這些設施與測試場地。」

目前台灣已經有不少國家主導、民間企業或研究單位加入合作的案例,不論是軍機還是無人機的研發,都得投入許多資源,才得以實現國防自主與產業轉型的藍圖,而這張藍圖正是未來台灣引領世界的籌碼。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報橘專訪】「國機國造」非推不可!唯有完整的 MIT 台灣才能用「航太」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