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逛老街時,你心中是否出現了這樣的疑惑: 曾幾何時,台灣好多老街怎麼少了歷史況味、似乎逐漸夜市化到看起來「都一樣」?
台南的新化老街,是台灣難得保有獨特風格的老街之一,走在新化老街上,你彷彿穿越了時光,看見了歷史的蹤跡:不僅可以看到昭和時期以鋼筋水泥所建構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也可以看到仿巴洛克式融合傳統元素的無鋼筋豪華樓房。
承載著市井小民的生活空間與記憶
除了建築保留了往昔的原汁原味,在新化老街上更有著不同的 「人」的故事 。像是「長泰西藥房」在 1930 年代開業後,為一個個生病的人提供良藥,老闆看到窮人買藥沒錢付,總是讓他們賒帳,說著「沒關係、沒關係。」附近居民雖然沒有要買藥,但已經習慣坐在藥房的椅子上跟其他居民聊天,變成聊天據點。
而擁有 140 多年歷史的「晉發米穀商行」,店內有一台百年歷史的古早碾米機,在以前大家吃飯要靠碾米機的農業時代,碾米機等於乘載了當時人的「幸福生活」。
新化老街的米腸、肉粿等街邊米製小吃,更是受到當地人的喜愛;有趣的是,當地的耆老們不時會講著與「米」相關的俗語:「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米甕剩外濟(不知天高地厚沒關係,但不能不知道米甕裡剩多少米,比喻糧食對於人民的重要)」、「一粒米、百粒汗(一粒米是經過一百滴汗才能收成,比喻農夫種田辛苦,要珍惜糧食)」,可見「米」與當地住民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樣保留往昔回憶的特色,更讓新化老街在 2001 年獲選為 歷史建築百景第二名 ,2018 年被台南市政府劃定為 「歷史街區」。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新化老街的米店、老屋漸漸式微,像是屋主年邁,而屋主的後代又無意傳承經營;或是選擇轉租給他人,改以商業模式營運,原有的空間記憶與故事都被抹去,那些老故事也隨之「死去」。
「這些歷史老屋裡面潛藏非常多在地的情感、記憶以及它的故事。我們應該要重新找回這些台灣共同的生活記憶,跟它曾經單純的美好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許明揚這麼說,於是他與一群台南新化的在地青年發起了 「台南新化歷史街區以『米』創生計畫」,在 2017 年獲得屋主共識,接手經營「長泰西藥房」與「晉發米穀商店」2 幢老屋,將晉發米穀商店轉型成宣揚米食文化教育的場所,而長泰西藥房則轉型成友善環境農業推廣的直賣所「郡九街庄」,一樓販售小農產品,推廣新化的「米食文化」,二樓保留老屋原本樣貌,讓人可以去參觀。
接下來他們更正在透過 募資行動,達成以下目標,讓人們能再次走入一條 「活著的」老街 :
1. 再接洽 2 幢老屋,承租、修繕並媒合回鄉青年經營。
2. 串聯修繕完成的 4 間老屋,策畫第一檔地方文化展,凝聚街區共識。
3. 修復百年檜木碾米機,做文化教育使用。
4. 盤點、建置街區文化地標。
只要你的一點力量,就能幫助新化老街的街屋保存。特別的是,贊助 960 元,還可以得到小農耕種的「南方米」,讓你在吃飯時回想以前的人珍惜粒粒米粒的時光;而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也加入本次計畫,所以贊助 2250 元還可以有機會跟褚士瑩一起「在老屋吃飯」,聊旅行、聊夢想。
「我覺得台灣真的很美,台灣也有非常多元而豐富的文化,我認為我們都必須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根是生長在什麼樣的土壤上。」——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許明揚。
「這麼美的街屋,它的故事就讓我們繼續說。」
我愛老街我要贊助
(募資中)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這麼美的街屋,它的故事就讓我們繼續說。」台南新化以米創生計畫,讓你走入「活著的」老街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