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 留日誌
根據2016年資策會所做的數位學習產值報告指出,台灣一年線上教育的市場約有一千億台幣的規模,並持續成長,其中包含了升學教育(k-12)、外語學習、職業教育及體制外教育等類別。
資本引領在線教育發展 — — 百家爭鳴的時代來了
台灣創業的艱困環境,及補教市場的早熟,造成千禧年後的教育行業發展,在實際上已經呈現落後五年的趨勢。
早在實體補習班萬人空巷的時期,各大補習班就在思考如何擴大優秀名師的影響力,積極找尋遠端教育的可行解。無奈,除了當時的科技發展還跟不上學生對於上課的需求外,各大補習班也是各立山頭,靠著微薄的研發預算在發展遠端教學;另一方面,外語學習市場出現TutorABC等較知名的教學平台,憑藉著超強的業務能力與早期進入優勢,現在已經在台灣佔到了一席之地。
擁有早期進入優勢外,還需要資本的投入來攻城掠地。就拿這十年來說,對岸的教育市場在資本狂熱的追逐下,已經在亞洲甚至全球達到較領先的地位。1993年創立的新東方,在2006年於紐約證交所風光上市,但那時中國大陸的線上教育市場,還處於商業模式模糊的狀態,實際上線上教育並沒有對當時的補教行業造成衝擊。
到了2012年,受到美國MOOC的鼓舞,中國大陸出現第一波投資的熱潮,種子輪及A輪的投資次數達到了54筆,此時的線上教育模式多為錄播式,而市場規模及用戶數呈現指數型成長。
三年後,對教育新創團隊投資的種子輪及A輪次數,來到了「第一波近十倍(519次)」。緊接著,互聯網巨頭BAT、線上教育新創開始一場大混戰。此時以直播的方式來授課進入熱門應用的階段,以職業導向(程式、設計)及外語教學的平台為首漸漸浮現優勢。
2009年美國Coursera、Udemy等知名應用為錄播式課程平台的濫觴,2010年中國大陸的線上教育新創受到資本青睞,也出現了若干個應用。而台灣直到2015年才出現Hahow、Yotta等平台,搭上了募資的熱潮,並推出職業導向(及一點體制外)的課程,做為營收的主力。隔年,Hiskio也推出了線上程式教育平台與成立三年左右的Tibame競爭。
不景氣財 — — 自我投資的觀念盛行造成線上教育直接進入主流市場
台灣年輕人所遇到的困境直接造成了線上教育市場的發展,產學落差使得越來越多人有意識地尋找資源來投資自己:轉行寫程式、學外語、去國外等等,、都是台灣年輕人為了適應不均衡的就業市場所表現出來的對策。
而傳統補習班存在的諸多缺點不言而喻,例如:師資城鄉差距、定價不透明,造成與實體補習班合作的老師,常常面臨5成以上的抽佣,長期下來,便無法留下優良師資。
除此之外,傳統補習班利用資訊不對等的定價方式,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受到了挑戰;越來越多的Youtuber,及經營社群的補教老師,遂成為年輕世代的學習對象,也間接地影響了補教市場的結構。
雖然沒有可靠數據佐證,但台灣人將可支配收入當中的一定比例投入學習,似乎是個普遍的行為;以SeeEDU Live School自己做的問券來說,一般上班族每個月的學習預算約有2–3000元左右。
而用戶調研後的結論,發現大家在SeeEDU Live School學習英日語的目標,不外乎提升職場競爭力、海外轉職,甚至是因為想要去國外留學,增廣見聞。
不只是台灣,「再窮不能窮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觀念在華人社會已是社會共識。相信教育可以改變未來,是屬於每一代台灣人的共同價值。也許千禧年世代正好遇上了一些關於大環境的倒霉事,但加值在我們腦中的知識與能力,將都是未來最寶貴的資產。
線上教學的下一步 — — 技術引領教學升級,從即時直播到科幻的AR/VR
隨著影像壓縮技術的進步,並搭上2017直播產業的盛行,預計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這種新型態的教育方式。掌握數據的平台們也將配合人工智慧的應用,進入早期整合的階段。
以AI應用來說,主打超值及高效率學習英日文的教育新創SeeEDU,正在開發的「口說測分」、「自適應學習」及利用機器學習模型訓練的「程度分類」工具,都是令人期待的應用。
不管是k-12、語言類、工具類或是已經成熟的綜合性教學平台,可以想見未來行業內將組成各式策略聯盟甚至是併購的情況發生,而AI工具的應用及AR/VR教室很有可能是下一個破壞性的創新,並造成洗牌,但有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用戶與數據都將被掌握在少數巨頭的手上,造成矽谷式的壟斷。
「網路」或許無法馬上取代「馬路」,但黃金交叉的時代就快來臨。
本圖/文由「草木 留日誌」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網路」可以取代「馬路」嗎?線上教育大亂鬥時代來臨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