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者:  論壇報副刊

OKI05

◎愛力思

有一天,我與學生分享建立家庭對於人生的意義。課後,有位高一女學生來到我面前說:「老師,我覺得妳說的都很有道理。可是,我這輩子不會結婚。」

「妳才十六歲,現在斷言不婚,好像太早了……」我說。這個女孩立即轉身,我看到她全身顫動,才知道她在哭泣。

「爸爸在我小六時發生外遇,從此家中不得安寧,我和媽媽都非常痛苦。我看到他們對待彼此的方式,根本不敢期盼婚姻。」女孩邊講邊抽搐。

這一刻,我面對的不是挑戰課程內容的學生,而是一個在求援的孩子。於是,我也放下說理老師的身分,轉換成一個大朋友,和她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原生家庭炮聲隆隆
我也是在一個吵吵鬧鬧的家庭中長大。自有記憶以來,爸爸媽媽就經常為各樣大小事爭執。當爸媽對彼此大小聲,哥哥姊姊一個個嚇的躲起來,學齡前的我只好慌張無措地告訴父母:「你們再吵,我要跑到外面去告訴鄰居。」然後,我就跑到家門外,不知所措地張望著鄰居家,巴望有人能來家裡充當和事佬,卻怎麼也開不了口去求援。那時,我真是一個無助的小孩!

比較幸運的是,爸媽的爭執多半與工作有關,而無外遇問題。哥哥結婚後,爸媽的爭執終於歇息了,但是家裡依然是砲聲隆隆,因為戰役轉換為父子與婆媳兩代的爭執。

長大後的我,對於家裡經常性的爭吵漸漸無感,卻也在心裡暗下決定:我要讀一間離家很遠的大學,去尋找寧靜。後來,我甚至捨南部的國立大學,寧願赴北部念私立大學。

高中三年,家裡每年出嫁一位姊姊。大姊婚後不久,因對方外遇而離婚;二姊慶幸自己能因為結婚,離開那個吵吵鬧鬧的家;三姊則一直處在家暴的陰影中。爭執、家暴、外遇的問題不僅出現在我的家族,也存在於左鄰右舍的家庭之間。

這樣的成長環境,幫助我提早認識除了琴棋書畫詩酒花以外的現實問題,也看清楚哪些事情會為婚姻關係埋下地雷。

比家境更重要的是個性
那個年代,儘管社會上離婚率年年攀高,但在大環境的氛圍裡,婚姻仍是多數人的選擇。大學畢業後,同學們四散返鄉、就業,也陸續結婚。獨居異鄉工作、生活日久,我自然也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於是,我就和交往多年的男友結婚了。

結婚前,我就清楚對方的家境辛苦,但也喜歡他的溫和講理。我很擔心「家境」會成為父母反對我們交往的原因,可是姊姊的挫敗婚姻讓爸媽從中體會:真正的門當戶對,不是「財勢」對等,而是「才識」對等;比「家境」更重要的是「個性」。而且,姊姊的婚姻也推翻了父母對「算命」的迷信。於是,我們竟然輕輕鬆鬆地通過了父母這一關,也躲過了算命這一關。

走過廿年的婚姻生活,吵架的事當然偶爾也會發生,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夫妻是彼此幫補,也感謝對方。婚姻,給我一個可安歇的青草地,也享受著原生家庭所缺乏的寧靜與輕鬆。

我非常慶幸,自己當年沒有因為周遭人的經驗而畏懼進入婚姻。我也感謝家人,他們將在婚姻中所承受的辛苦,轉化為對我的提醒及祝福。

時時感謝  為婚姻加分
回顧父母、兄姊的年代,婚姻締結多是出於媒妁之言,算命問卜也穿插其間,真正交往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彼此原生家庭的認識也極粗淺──只略知對方父母的職業、家境,對其家庭文化毫無所悉,以致於婚後的磨合倍顯辛苦。而我則是與男友交往近十年,對彼此的個性、家庭已有較多的熟悉,才決定進入婚姻,當然在適應上會比他們輕鬆許多。

因此,我告訴那女孩,我們不必然會複製父母、周遭人的婚姻;我們也可以在他們的婚姻中有所學習,有所警惕。

婚姻,不是在賭運氣,而是需要學習與經營。首先,要學習識人之明──想真正了解對方,必須彼此共同經歷一些事,而非僅靠良宵美食。要理解對方的情緒、記憶,最佳的觀察處所是對方的原生家庭。

進入婚姻之後,需要好好委身家庭。不管在外頭的頭銜多麼顯赫,回到家中必須卸下光環,單純扮演丈夫、妻子的角色。也不要忽視對方的辛勞,要時時通過「感謝」為婚姻加分。無論如何,要努力與對方同步成長。夫妻成長步調一旦出現落差,很容易成為滋生外遇的縫隙。

最後,我也提醒那女孩,婚姻是由兩個不完美的人組合而成,不可能毫無瑕疵;對彼此的認識越多,看到的缺陷可能也會越多。然而,如果有一生相守的決心,並且願意學習饒恕,一定可以在其中發覺到對方許許多多的優點。而這些看見,將能幫助我們避開背叛與罪愆!

對自己負責,也是幸福的開始!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愛情談心室》遇見懼婚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