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箴(心理諮商師) Photo Credit: Wokandapix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案例一:小英投入了五年的感情,對男友盡心盡力的付出,不管男友有什麼需要,總是會盡力滿足。有一天小英卻發現男友手機裡的訊息,懷疑男友劈腿,追問之下,男友竟然口出穢言、動手打人。

之後的半年,小英為了復合而忍住痛苦和羞辱,但關係總是在復合與衝突中反覆,直到最後,男友出口對小英說:「妳不要再來糾纏了,我跟妳早就結束了!」小英憤恨自己的付出,竟換來如此的不堪,自己好像被用過的髒東西,就這樣被男友恨不得快點擺脫。

案例二:大華年近三十歲了,但住在家裡跟父母爭吵衝突不斷,想到過去求學、工作和感情不順利時,父親冷淡不出聲,母親只會碎碎唸,認為是大華有問題,才會出現這些不順利。母親總是說:「你自己沒有先檢討一下,為什麼別人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一定是你哪裡做不好,所以才會有這些麻煩。」

每次一想到過去這些事情,大華就在家裡發飆怒吼:就是因為你們每次都認為是我有問題,所以才會讓我這麼倒楣,工作老是不順。大華憤恨自己的父母,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但不能夠表示關心、給予支持,反而是言語刺激傷害,落井下石。

***
報復是因傷到難以修復自己
不論是在交往對象或家庭關係,小英和大華後來都有同樣的心聲:「我就是有一種心態,『要讓他不好過』,憑什麼可以那樣對我?然後還一副就是我的問題,但他還是可以過得這麼爽!」

這種狀態下,如果幫助者或身旁的人執意要他們學習去饒恕,對當事人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

我會詢問當事人:「所以你就是想要報復啊!如果真的有一個機會,讓你達成報復了,然後你心裡就好過了嗎?」

有些情緒極度憤怒的當事人,會怒火中燒地告訴我:「我就是要讓他知道,我心裡的痛苦!至少當我看到他們也痛苦的時候,我心裡會好過一點!」

於是,我就會再追問一次:「那你心裡面的痛苦就會完全撫平了嗎?」有一點自覺內省的當事人,情緒逐漸緩和下來時,會回答我說:「不會。」

報復,其實是心裡深受重傷的反應,是一種被傷害到也許連自癒能力都受損的程度,因為重傷到難以修復自己,只好用報復來緩和宣洩內心的痛。在報復的心態中,有些人還潛藏著一種心情:希望傷害者會彌補道歉的隱性期待。

而面對心中那想要報復的想法,一直無法減少,就是因為那些傷害的人,幾乎不可能會認錯、道歉,甚至彌補。試想,如果是一個小的傷害錯誤,要原諒或不追究,其實一般人都是能做得到的,但是當傷害太重時,恨與怒就漸漸生出報復的心了。

「憤恨」 逐漸變成思考習慣
接著,我會繼續詢問在談話中有點覺醒的當事人:「你覺得傷害你的人,會道歉嗎?」

「不可能。」

「那會補償你嗎?」

「不可能。」

我說:「你把期待放在一個永遠都得不到回應的地方,而且是會讓你更受傷的地方,你只會更痛苦。何況,你也不可能真正的報復,即便你真正去報復了,你心裡的傷害也還是存在。」

人生的旅程中,也許不能夠避免「被傷害」這件事的發生,但若要停下報復的心,首先要認清楚:當處在掙扎要報復的情緒狀態中,繼續受虧損的其實不是那個要報復的對象,而是我們自己!

因為處在報復憤恨的心情,不好受的是自己,而且受傷的狀態也還是沒有改變,反而因憤恨的情緒和報復的想法,讓心裡的傷痛更加擴展惡化,而且變成是一種思考的習慣,在腦中經常盤旋不去,自己無法控制地就想起過往和憤恨報復。

停止追討報復 療癒才會發生
更進一步地說,「報復」事實上是讓自己停滯在受傷的狀態下,又帶來更多的耗竭虧損!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5節也提醒我們:「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唯有停止報復的惡念,把心思轉向美善之處,才能使自己脫離負面思考的泥淖。停止報復的念頭,需要自覺和勇氣,一方面是接受傷害者不會來彌補、道歉的事實,一方面是承認真正能夠療癒傷害的人是自己,自己應該要承擔起修復的責任。最重要的是,不讓自己處在報復的狀態中,使傷害加大加深,也是一個止跌回升、學習照顧自己、疼惜自己的決定;所以,是為了修復自己,而放棄追討。

當一個人停止追討報復時,修復療癒才有可能發生。修復療癒,是必須要面對自己內在真實的狀態,檢視真正的問題、傷害,也需要比較沉潛安靜的狀態;反觀報復,是一種向外的狀態,總是把想法情緒的焦點集中在傷害的對象上,所以很難是平靜的,也就看不見自己的狀態而只看到傷害者。

為了開啟修復療癒的歷程,必須要放棄報復,因為這兩種狀態是對立的,幾乎不可能同時並存;而報復最終的目的,不過就是讓自己的傷痛減輕,既然如此,如果你正處在這種報復的糾結心境中,試著拿出勇氣來面對自己內心的傷,不再把撫慰療癒放在一個錯誤的方向和決定,如此你一定能走上那條恢復之路。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全人關顧》讓破碎的心不再更受傷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