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金河

對台灣來說,這是最壞的時刻,但這也是下一個政府的機會, 如何營造出近悅遠來的投資環境,這是未來新政府最重要的課題。

台北美國商會最新一期的《TOPICS》月刊公開指出,台灣投資審議過程不夠透明,過去6年來,幾乎沒有大型國際私募基金願意來台投資,去年FDI的金額只有58億美元,在亞洲主要12個國家墊底,除了輸給原來的亞洲四小龍,連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也輸。

其實這個難看的數字,在台灣已司空見慣,因為,在台灣向來只有FPI(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沒有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外國直接投資,也就是外國人把資金匯入台灣,從事設備投資,建造廠房的長期性投資;FPI指的是投資組合投資,也就是資金匯入台灣,從事炒股、炒匯的短期性投資。

外資來台 多是炒股、炒匯的短投

一直以來,在台灣的外資投資部位,FPI金額都遠遠大過FDI,而且,台灣的FDI數字一直每況愈下。例如,過去幾年,全球FDI活動,每年約有1.5兆美元左右的資金流動,像2014年香港FDI金額就超過1000億美元,但台灣很少超過100億美元。○七年金融海嘯前,全球FDI金額高達1.979兆美元;○八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降為1.697兆美元;○九年又降到1.2兆美元左右。但○七年台灣仍是亞洲前七大FDI國,到了○八年已排到10名後,更慘烈的是一一年,台灣的FDI金額受到外國壽險機構撤資衝擊,出現負19.6億美元的慘澹成績,在全球211個國家中,台灣只贏安哥拉,成了史上最難堪的紀錄。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台灣在全球FDI活動中,分配到外國跨境投資的錢十分微渺。但是,相對FDI的FPI數字,對比之下卻高得驚人。在台灣外資持有台股市值約10.85兆元台幣,約占台股比重39.3%。外國在台灣FPI部位一直在2000億美元以上;換句話說,FPI金額經常是FDI金額的幾10倍,這個現象在全世界十分罕見。

這也就是說,進入台灣的外國資金以炒股、炒匯的短期投資為主,長期投資的錢很少。今年麥當勞宣布撤守台灣,一度讓國人感到驚訝,但這只是浮現台灣投資不足的冰山一角。一一年外資壽險機構大規模撤出台灣,從ING安泰人壽出售給富邦人壽;保誠人壽賣給中國人壽;荷商AEGON把全球人壽賣給彭誠浩家族;到AIG把南山人壽賣給潤成投資;最後是大都會人壽賣給中信金控;紐約人壽賣給元大金控,在台的外資壽險公司,幾乎全數離開台灣。

今年除了麥當勞撤資,還有一波有線電視出走潮,包括安博凱、凱雷都待價而沽,中嘉可能賣給遠傳,私募基金紛紛準備離場,這是台灣FDI一直陷在低水位的主要原因。但是,相對FDI的難看數字,台灣的FPI數字一直都居高不下,也就是外資撐起台股的半邊天,這當中又有兩個內涵。

一是台灣有全球競爭力強的企業,例如,台積電、日月光、矽品、聯發科、大立光、鴻海、華碩、廣達等企業,外資持股成了基本配備,就像外資在南韓必定持有三星、樂金(LGD)一般,台灣重要權值股,幾乎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持股落在外資手上。

另一個是三年前的證所稅,本國人課證所稅,外國人不課,造成有實力的本國人變身為外資,這也是FPI一直居高不下的主因。台灣的證所稅造成金融帳連20季淨流出,金額高達2047億美元,也就是說,過去5年流出台灣的資金逾6.6兆元台幣,外資FPI的資金正好填補國人金融帳淨流出的金額。

台灣沒有FDI,外資不願長期投資台灣,更慘的是,台灣每年直接投資中國的FDI都超過100億美元。外國人不來台灣投資,台灣人的錢都投到中國大陸,或是東協市場,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會好?一六年假如政黨再度輪替,下一個執政黨必須嚴肅面對投資台灣的問題。

今年各項經濟指標都傳出噩耗,台灣出口已連續4個月出現兩位數的衰退,各項經濟指標都顯示台灣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保一有困難,央行最近改變連續16季不動的貨幣政策,宣布降息半碼,都可以看出台灣經濟比預期的還糟。

經濟到谷底 救台灣要先救投資

很多經濟專家紛紛提藥方,像劉泰英年初就預告經濟不太妙,關鍵是投資不足。原本是洪秀柱操盤手的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尹啟銘也說,救出口要先救投資,大家似乎都看出台灣的病灶,救台灣要先救投資。

下一個當家的政府,當務之急就是強化投資,如何增加台灣投資?就必須努力掃除各項投資障礙。像這兩年來,幾件重大爭議的案子,就傷害台灣的投資形象。例如,彰銀被財政部收歸國有,最近監察院對財政部及金管會提出糾正,理由是「財政部未考量施政或作為應有其連貫性及一致性」。原本台新金控在○五年參與彰銀增資,是附帶經營權的投資,但政黨輪替後,國民黨完全不認帳,去年董監改選竟以查稅手段,並且公開收購18%委託書,強行取回經營權,將彰銀國有化。這個事件激起新橋資本在美國大登廣告,直斥台灣財政部的顢頇無理,重創台灣形象。

國人在國內投資也同樣是障礙重重,最具代表性的是像台東美麗灣投資案,○三年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位於卑南鄉6公頃杉原海岸租給美麗灣度假村,後來這個案子僵持10幾年,始終無法解決,業者投資逕付流水。

今年很多地方政府與業者之爭也都愈演愈烈,例如,高雄氣爆發生後,高雄市長陳菊要求石化業者必須把總部設在高雄市,才能申請地下化管線,震驚石化產業;最近雲林縣長李進勇下令境內業者禁止燃燒生煤,立刻衝擊到雲林麥寮六輕廠。

地方政府與境內業者時常因為環保爭議引來爭端,原因是中央《財政劃分法》,企業上繳的稅幾乎全歸中央政府,這導致地方政府經常感嘆在地產業「生雞蛋沒有,只有拉雞屎」,造成兩邊關係對立與緊張。像高雄氣爆造成那麼多人死傷,高雄市民只能默默承受;台塑六輕廠長期與地方政府關係緊張,也是中央《財政劃分法》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在地企業若可把貨物稅或營業稅適當分配給地方政府,例如20%的營業稅或貨物稅歸地方政府,或許能紓解在地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緊張關係,目前中央財政一把抓的傳統模式,似乎到了一個轉折點,如何形成地方政府挺企業,企業可以專注經營,必須思考新的和解共生遊戲規則。

提升競爭力 遊戲規則須和解共生

過去20年,台商相繼到中國尋求廉價的生產基地,如今中國土地、工資已水漲船高,中國投資不再廉價,此時是加碼投資台灣的機會。下一個政府還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一是目前工業區土地取得不易,或者是價格高漲的問題,像新北五股工業區,土地每坪炒到百萬元以上,已讓有意設廠的廠商卻步。工業區太貴或土地取得不易,都是投資台灣最大的障礙。

另一個是租稅障礙,過去台灣都以減稅來吸引外資或本國投資,但是獎勵投資也帶來資源配置失當或衍生租稅正義的問題,未來的政府必須營造一個租稅公平的創業環境,像資本市場對IPO(首次公開發行)課重稅,立刻重創台灣創業的原動力。

過去幾十年,台灣的資本市場欣欣向榮,給了創業資本家足夠的養分,讓他們有足夠的實力征戰世界;現在的政府打趴了資本市場,企業籌資、股票上市都處在相對不利的地位,這些環節都必須好好思考面對。

強化投資才是重造台灣競爭力的源頭,現在各項經濟數據已跌到谷底,對台灣來說,這是最壞的時刻,但這也是下一個政府的機會,如何營造出近悅遠來的投資環境,這是未來新政府最重要的課題。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謝金河:誰來投資台灣?下屆政府的燙手山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