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楊佳樺

最近讀的一本書,裡面談到家長訓練(parents training),緣起於1974年,主要目的是要告訴父母怎樣教養與幫助孩子。

裡頭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把孩子的行動分成三種部分,第一個部分:「希望孩子做的行動」,第二部分:「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動」,第三部分:「無法容許的行動」。

而這當中,應該所有父母都會選擇的是,「希望孩子做的行動」,但其實父母常常用「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動」去鼓勵孩子,甚至可能讓孩子發展成為「無法容許的行動」。

那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多一點出現「希望孩子做的行動」,減少或是不要出現「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動」,當然「無法容許的行動」可能帶有危險性,更不能出現了。

第一個方式,條列下「希望孩子做的行動」有哪些,然後只要好好關注這些,並等待一個時機,這時機就是當孩子出現了你條列中「希望孩子做的行動」時,請給予適時的鼓勵與讚美,甚至是獎勵,而這些條列式目標甚至也可以與孩子分享,甚至讓孩子知道。

舉例:當你條列出,希望孩子能整理玩具,或是回到家就拿出作業並完成,當出現這些時刻,請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耐心可以收玩具,甚至可以很專心地完成作業,他可能出現一回到家就丟下書包玩玩具,或是直接打開電視,作業根本壓根子忘記,而家長訓練系統裡面提到,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請不要大聲責難或是處罰,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有任何反應,而是等待。

因當你對於這些「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動」出現時,在家長訓練的手則裡頭提到,你給予懲處,反而讓孩子加深行為記憶的印象,而孩子更可能持續進行這類的行為,孩子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地測試父母的底線,而父母也不知不覺放寬標準或是執法不嚴,既然這麼困難,不如減少這類行為的反應。

當然,你會問,這樣不是等於放縱孩子玩玩具甚至不做作業嗎?其實不會的,任何享受都有他的代價,這也是讓孩子學習的功課,例如玩玩具沒有收,那就等待孩子收,甚至可以約定一個掃地時間,所有在地上的東西沒有收好都會不見,而當孩子心愛的東西真的不見時,他才會學會珍惜的功課。而作業這件事更是讓孩子學會負責任的時刻,父母千萬不要把這項作業擔到自己行事曆裡面,當孩子作業沒寫隔天到學校就會有來自校園的同儕規範與秩序的壓力,當你看見孩子一回家趕著寫作業時,反而就是你讚美鼓勵的時刻,這樣孩子就會深深記住一回家寫作業會被鼓勵,這樣這個習慣的價值性就會埋在孩子的潛意識中。

找對時機點讚美孩子,將幫助孩子長大與學習,這都是父母必須持續學習的功課。

Photographs on this page are available under a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哪一種方法對孩子比較好也比較有效?
培養顧客忠誠度的兩個關鍵
《寂地》-這寂靜之地陪伴了我10年
陪伴Robbie Williams 讓歌者不孤單
善用科技部研發經費-創造大學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