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這幾年台灣社會結構產生重大的變化,除了少婚少子化,許多找不到合適對象的適婚男子選擇與外籍新娘結婚,伴隨而來的新移民之子教育問題也隨之浮現。同時,台灣這幾年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社會上出現一批弱勢兒童,在學習的起步落後其他人,變成社會隱憂。

長期關懷這類議題的桃園市陽光家園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鄭沛嫺在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時表示「與其給魚吃,不如給他們釣竿」。她認為,要建立兒童的生存力就必須要符合國際潮流,與國際同步才能具備競爭力,因此她從「創意、語言、人際關係」三大面向讓學童學習最新的電腦數碼程式、語言,並讓他們可以常常與其它社會單位的個體接觸,學習人際交流。她們的輔導課程採用樂高建立電機基礎知識、撰寫機器人程式、遊戲APP程式、智慧家電程式,並結合實體運用。

一開始她藉由到處演講募集資金從事弱勢教導的義務工作,她嘗試整合自己週邊的資源以發揮最大的效益,清華大學、科技大學、鄭氏宗親會、扶輪社、基金會甚至教會體系都是她潛在的合作單位,由於規模越來越大,她成立了桃園市陽光家園教育促進協會,招攬更多理念相似的夥伴一起加入做公益。目前協助的是原住民、新住民、台灣人的低收入戶的孩子們。希望給沒背景、沒社會資源、沒社會機會的孩子們,建立社會生存力並給就學、就業機會。


(影像來源:鄭沛嫻)

在鄭沛嫺輔導的個案裡面,她發現許多孩子學習的過程會有許多問題,例如無法專心、沒有動力、沒有持久力,而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因為家庭背景造成心理問題,她表示,「在要求兒童的學習狀態進步前,必須要先改善他們的心理匱乏,而通常只要滿足他們對愛的需求,情緒問題就會獲得解決,後續的學習狀況也會改善。」

例如有些孩子來自外籍新住民家庭,不僅經常遭受歧視,性格容易敏感,且易碰到語文學習能力跟不上的狀況。為了滿足他們對愛與自尊心的需求,鄭沛嫺常以正面鼓勵的角度取代負面責罵,藉此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也給他們表現的舞台,如展現學到的技能或是指導其他小孩,讓他們覺得受到肯定,並建立其成就感。由於輔導的個案來自不同背景,鄭沛嫺為了公平起見,不論背景,每個孩子都被平等的對待,透過 教會小組、志工陪伴讓他們有愛的依賴感。甚至,她還鼓勵小孩輔導小孩,讓兒童有同儕陪伴,還可學習人際互動技巧。

除了教育兒童,她也輔導他們在國三之後陸續取得技職認證、讓他們到企業體系實習甚至申請企業獎學金,協助他們一步步建立社會生存力。現今社會有很多問題,而弱勢家庭面臨的大多數是經濟不穩、無法在社會生存,逐漸變成社會隱憂。唯有讓他們經濟獨立自主,才可以根除問題的源頭。雖然輔導一個學童從學校教育階段到進入社會需要投注許多心力,但鄭沛嫺認為,奉獻的過程也是一種獲得自我肯定,甚至自我療癒的過程,在付出的同時其實也會獲得滿滿的回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