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陸子帆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多年以前,中秋這個節日就伴隨著中華兒女一直到今天。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關於中秋還有很多傳說,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不僅僅是中秋月寄託了大家的感情,月有陰晴圓缺,月夜裡,情感會自然的豐富起來。同樣的天上的星體,為什麼是月亮,甚至星星也偶爾有,偏偏不是太陽呢?相比之下,太陽在人們視線出現的時間應該略多於月亮才是,而且我們能看到月亮,也是因為太陽光的關係。沒有太多的考究,個人覺得: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工作時,即使內心感情世界豐富也暫不表現,在夜深獨處更容易有空間去表達;二,望月是一種很美妙的感受,容易觸景生情,至於望日,我看一般人都不能直視吧?就更別說美妙了;三,月夜營造出一個寂靜又柔和的自然意境,會讓人更容易把思緒帶出、帶至遠方。大多數人在陽光下忙碌,在月光下獨處或約會,情感自然會豐富,也會有更大的率真表達。純粹個人拙見,話歸正題,古往今來,月亮承載了很多的情感表達。

"中秋月,掛天上,映紅樓,照小窗,遠山雲煙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萬千遊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淚眼無限惆悵。椰子樹風中唱,訴離情,話衷腸。最憶故鄉草木,難忘慈母生養。秋來梧桐葉落,海外兒女思鄉。思鄉,思鄉,此情此意久長。"這首《思鄉曲》是我上學時,選修《聲樂》課程上學的,詞調中,十分真情地流露了海外赤子思鄉的強烈感情。又逢月圓,又在異鄉,怎能不思,怎能不想?

今人不見古時月,金月曾經照古人。古時候的文人墨客,對月亮情有獨鍾,不管月圓月缺,月亮都承載著他們的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此詩乃詩人張九齡離鄉在外,在月夜懷念遠方親友,有感而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豔豔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詩人張若虛寫的這首詩,詩中意境獨成一絕,難以用其他言語來形容。雖說詩人作此詩時,必有一番複雜感情,如思鄉,如思婦等,但成詩之後,詩人的"任務"就結束了。每個人讀到此詩時,同樣的字句,可能產生不同的想像意境以及不同的情感表達又影響了整體的感受。

除了以上兩首詩,還有很多詩詞、戲劇、歌曲都有寫到月亮。永恒的是天上的月,變幻的總是那月下的芸芸眾生。同一輪明月下,眾生又寄託着不同的思緒。真是歲歲年年月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