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 劉超

2014年12月,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傈僳族的織布工藝十分獨特,編織時有兩梭,一梭為火麻線,一梭為火草線,然後交織而成。火草線是用山上生長的一種當地人稱做火草的植物葉背上的白色絨毛做成的。撚成線晾乾後織入麻布中,形成獨特的麻布。火草麻布綿軟潔白,結實耐磨,冬暖夏涼,因此被讚譽為麻布中的極品。製作此類麻布,過程繁雜、技藝把握難度大。幾乎每年從布穀鳥叫開始,種麻、育麻、扯麻、扯火草、織布、做衣等環節,要依次進行。而割麻、制麻線到織布,就有幾十道工序,十分費時耗力。織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STH

傈僳族火草織布歷史久遠。在德昌傈僳族中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大旱,一對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族青年夫婦,男的上山打獵,女的料理家務,生活得很恩愛,無奈家境貧窮,男人穿的是簡陋的獸皮衣服,無法蔽體、禦寒。女人費盡心思、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裡找到了蕁麻、火草,便扯來不停地撕、煮、漂洗後撚成線,終於織成一件橫紋麻布長衫讓男人穿上。

STH2

“火草”是傈鄉溝邊和山坡上常見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火草葉片和根部長滿黃白色細毛,可以取下曬乾作火鐮打火用的火絨。相傳古代用燧石取火時,也多用其作為引火的易燃物,火草因此而得名。火草每株有5—10片葉子,為尖矛狀,葉背為薄膜狀的白色纖維,交織無序,可以撕下撚線,多與麻或棉混織成布料。用火草布織成的衣服,透氣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時下棉毛混紡的效果。

STH3

“火草布、火草布,其實是以麻為主。在搭配交織時火草線成份一般只有十分之一,從火草布的純色和手感上以及火草線、麻線的搭配看,可以窺得出織者的功夫……”李從會說,火草織布從種麻、收麻到撚麻、扯火草、撚火草線,斷斷續續要一年的光景。每當春天來臨,光熱條件優越的德昌安寧河兩岸的二半山上的傈僳寨子,一片熱鬧景象。伴著鳥語花香,布穀鳥兒也開始了催耕的鳴叫聲。懶散了一季的人們便忙活起來,傈僳漢子們紛紛吆喝著牲口、扛上犁頭耙子到田地裡鬧春耕,家家戶戶在互幫互助中斷斷續續種下了莊稼。幹完一些雜活後,已近陽曆的4月份左右。此時,傈僳人又為在房前屋後留好的肥沃小空地忙碌起來,一家人七手八腳背上幾背焐熟的羊糞,把地整碎整平後,將羊糞撒在地裡,再均勻地撒上蕁麻籽,扒勻後鋪上少量土灰蓋住麻籽。春雷響起,春雨淅瀝瀝,沉睡了一冬的蕁麻籽在春雨的喚醒浸泡後,睜開了朦朧的雙眼,一個勁兒地往地面上拱……

STH4

不經意間滴翠的蕁麻苗齊刷刷長出土來,人們又忙著薅草間苗,若是苗架有些弱便再補撒點羊糞。在日照充裕和雨量豐茂的條件下,雄麻開出了白白的花。到了7月份,又直又高的麻杆就可以收割了。用鐮刀割倒麻杆後,再撇開麻葉把麻杆就紮成小把。掛在室外晾杆或晾藤上,將麻杆晾成綠皮,變為半紅半白色(相當於褐色),室外雨水浸脹的麻杆,這時可以刮麻皮了。就如傈僳《刮麻歌》裡唱到的那樣:“左右兩手刮,撕下細麻絲,從頭刮到尾,一根是一根……”

“傈僳女人不勤快,傈僳男人無衣穿”,德昌傈僳諺語、山歌總是這樣說唱道,可見傈僳族女人在家庭裡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