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你分離沒有慮

文/黃煜嵐  採訪諮詢/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暨楊思亮診所臨床心理師沈千禾

孕育生命的過程,究竟有多辛苦,只有媽咪本人才有最深刻的感受,孕期的臍帶相連,到產後的哺乳,都一再得加深媽媽與寶寶間無法切割的親密。因此,分離時的焦慮,就並不會只是「單方面」的產生。

一般大眾所稱的「分離焦慮」,和臨床上的定義並不一樣。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暨楊思亮診所臨床心理師沈千禾說明,若要確診成人為分離焦慮症患者,需要對主要依附者的分離,產生與當前發展階段不符的不適應反應,如:過度痛苦、想像遭遇不測或死亡,使個體出現無法出門、不願獨處、反覆做離別相關噩夢或身體症狀等情況,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才能被確診為「分離焦慮症」。媽媽和寶寶分開時,產生緊張、擔憂等情緒,是相當普遍的情緒反應,而不需過度擔心或對號入座。

02

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

「分離」在我們的日常中隨處可見,如此稀鬆平常的事情,放到媽媽和寶寶身上,卻變成了難分難捨的牽掛,沈千禾臨床心理師說明,礙於媽媽們時有耳聞,顧者的疏忽致死或保姆虐嬰等社會新聞,因此每當孩子不在視線範圍內時,內心小劇場就不時上演那些可怕的想像。她指出,新聞皆非常態,若過度將那些負面新聞懸宕在心上,將更容易感到焦慮情緒。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遠離那些會讓自己有負面想像的資訊,同時理解「分離」並不代表會「失去」寶寶,反而是給予兩個人成長、尊重的機會,也讓媽媽和寶寶的關係會更加緊密。媽媽需要的做並不是有預期心理,而是平日練習正向思考,相信別人會跟自己一樣疼愛、照顧寶寶。

03

排解焦慮這樣做

當媽媽開始出現焦慮的情緒時,可以先自我覺察心緒的起伏和身體的感受,觀察自己焦慮的來源是否來自其他生活瑣碎之事。針對媽媽無法緩解的焦慮,提供以下實用的方法,讓媽媽可以加以運用,減少焦慮纏身的機會。

.身體上:平日除了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也可以透過冥想幫助沉澱自己,腹式呼吸也是運用同樣的道理,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的呼吸上。此外,媽媽也可以練習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拉長和寶寶分開的時間,例如:做家事時,可以先離開寶寶5分鐘,再慢慢地變成離開10分鐘,讓焦慮的情緒隨著時間下降影響程度。

.心理上:媽媽孕育寶寶的生命歷程,是很珍貴且特別的經驗,這讓媽媽深刻的感受到,有一個生命是如此的需要自己,因此才會在剝除這份聯繫時,更加不捨。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正是媽媽除了和寶寶在人身分離之際,也要同時一起分離的感受。建議媽媽可以試著回想尚未懷孕前的自己,多與先生相處或三五好友聚會,學習信任自己、寶寶和其他照顧者。和寶寶有一個距離,媽媽才能看清楚寶寶逐漸成長的完整樣貌,當你開始信任孩子可以獨當一面,於此同時,你也不會在與他分離時,感到焦慮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11月號《媽媽寶寶》393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

※延伸閱讀

你家寶寶是黏人的愛哭鬼嗎? 如何降低分離焦慮 ,專家這麼建議

認識分離焦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