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圖:pixabay.com

最近車壇上、車友間最熱鬧的話題,莫過於是地方政府對改裝車的取締了。

新聞報導,有一個重機車主因為加裝了USB充電座及水溫表,被罰900元;糟糕的是,警方開單是依交通處罰條例1612款:「燈光、喇叭、排氣管等等,擅自增減、變更原有規格致影響行車安全」這樣的規定,但這位車主的「改裝」是電路系統,按同一條例應該是依第20條開罰啊!而這樣的小改裝被罰,搞得車友們大大不爽,馬上舉出全台最囂張的改裝車就是蔡英文總統即將要入手的座車,花了2500萬的公帑,改得徹底,卻可以全台趴趴走,何等不公平。

地方政府一開始是要取締噪音問題,尤其是重機車的排氣管。這絕對有其道理。寧靜的夜晚,馬路上突然傳來轟隆的巨響,剛剛入眠就被這種巨大音波給吵醒,我想任誰都不會開心。市民安寧的權益,市長當然有維護的責任。但,取締車輛噪音的執法,事涉三個單位:環保局、監理所與交通警察,誰是主導者?標準有無統一?這段時間的反彈,恐怕都與此有關。

LOW

然而,對民眾而言,政府一體,既然要執法,事權就要清楚、標準就要統一,疑慮也就會降低。這是針對車輛噪音問題,執法單位應該依循的邏輯。同樣的,標準清楚,車主就應該遵守,承擔使用道路的義務。相信這方面,政府與車友間的共識不難達成。

但,改裝問題,就未必如此了。

我們在這方面,一直很弔詭。臺灣在汽機車改裝品的全球市場上,一直扮演著重要供應者的角色。這些零件為台灣賺了不少錢,也讓政府抽了許多稅。而要銷售到歐美市場,且我們諸多的車輛檢驗標準都是跟隨這兩大車市來制訂,必然需要通過人家相關的標準。也就是說,針對改裝這件事,我們其實有很好的基礎,讓它在合法性乃至於產業發展上都獲致更良善的成長。但,偏偏就不是這樣。

如果看過英、美相關的實境節目,就會知道車輛改裝是非常火熱的生意。沒那個市場,就不會那樣的節目;而人家總不會是改好玩、改辛酸,根本不能上入路吧。不要說裝個USB了,整車原本只剩個鏽穿了的殼與底盤的老古董弄到大復活的都所在多有,一樣都能領牌上路。關鍵就是遊戲規則。

車輛使用必須使用合法的零件,改裝或修復完成後要到監理站驗車,通過就能領牌合法上路。民間、官方都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人家的車輛產業可以非常發達。但作為零件重要生產基地的臺灣,卻沒有積極擴張自己的能力,政府反而是透過不合邏輯的執法方式來打壓車輛改裝,實在令人無法理解。

臺灣不是沒有這樣的人才與能力。葉韋廷這個名字,在國際機車改裝領域響噹噹。畢業於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他,是2013年在德國ESSEN舉辦的「世界手工改造摩托車大賽哈雷改裝組」冠軍,自己成立了Rough Crafts品牌與工作室。他還與 YAMAHA Yard Built 合作,以該品牌的機車為基礎進行改裝,宣傳照還曾以臺灣為背景拍攝。這種讓世界認識我們的方法,政府為什麼不珍視?

車輛的安全性,一直是科學問題。但臺灣的官僚系統,卻一直把它當成感覺問題。感覺車子出廠後最好不要亂動、感覺車子改裝了就會有危險、感覺改裝車子的人就是飆仔或壞蛋,這是什麼邏輯?難怪有民代瞎扯什麼搞改裝的人都在嗑藥、喝酒!

這波爭議,不但是時候了,更應該擴大到政府有所感覺。臺灣從能力與地理位置上,根本應該力拼成為亞洲車輛改裝與客製化中心。面對亞洲整體消費力的提升,臺灣在有條件豐沛的前提下,應該全力發展這項產業,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不是扭轉目前職業教育被漠視、青年工作者低薪的一個契機嗎?政府該做的是制訂合理改裝與檢驗標準,而不是用罰單去打壓自己的市場,進而一直讓明明可以好好發展的產業無法更有效地成長茁壯!

這種只要調整執法心態的「前瞻基礎」,官老爺們,請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