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圖片來源:金馬獎網頁

今年,先不說金馬,大陸電影市場第二季與第三季的衰退,讓好萊塢比誰都先慌。原先都喊中國大陸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但因為這兩季分別達到4.6%與14.9%的負成長,讓這個「最大」得再等一等了。
%e9%87%91%e9%a6%ac
大陸媒體對於這個現象的檢討,大體可列出四個要點。第一、票房作假:功夫大片「葉問3」就是網上對於作假討論的主要標的。其方式就是你買這部電影的票,看的也的確就是這部影片,但拿到的卻是另一部片子的票。很多網民都曾曬過這樣的照片。第二、「票補」嚴重:票價打折補貼,但票房仍然按正持票價來計算,據說這樣的灌水佔其電影總票房的10%。第三陸片缺少有「品質」的電影:今年秋初大陸娛樂圈因為百花獎將最佳男配角獎頒給了李易峰,而再度沸騰。他與鹿晗、吳亦凡、楊洋合稱四大「流量小生」,簡單的說就是人氣爆棚但演技就……的意思。指標性的獎頒給這的人,那對華語電影的愛好者而言,才是真正的「淪陷」。這,其實就反應的當市場資金爆量,純粹為了投資獲利而拍攝的大陸電影,某些作品之品質確實也就……的意思。第四、觀眾出現了審美疲勞:大量的特效、3D出現在觀眾眼前時,內容演技等真品質不上算的片子,即便科技手段用得多,自然還是會被市場晾在一邊。搞到後來,大陸電影市場爛片多,外帶好萊塢大片也有限,那就讓大陸電影市場面臨了去年都還萬萬想不到的下滑。

講這些,是先說說被講成「血洗」金馬的大陸電影,其市場的現況。53屆的金馬獎,「不意外」地又讓華語電影最大市場的電影人,差一點點通吃。台灣很多媒體、鄉民,在特定的政治立場之下,看到結果就開始起乩,什麼鬼話都能講。但,這麼多的屁話,對找出台灣電影為什麼沒辦法留下金馬的答案有任何幫助嗎?一點都沒有!而以此否定金馬的價值,那更是比天還大的笑話。就不說本屆最佳影片「八月」的導演張大磊對金馬的朝聖感了;就說大陸一線影星上他們的談話性節目,得過金馬影帝影后,都是必然會被提出的金標籤。要講統戰,這難道不是台灣難得對大陸的反統戰嗎?更別說,金馬歷年讓許多在大陸必然被封殺的電影能夠有一個光彩奪目、廣為人知的舞台!今年的最佳劇情短片「九月二十八日·晴」,就是談香港傘運的題材。而51屆金馬獎六項大獎得主「推拿」一片的導演婁燁,更是大陸電影的黑名單!單單憑這個,金馬獎就有太大的資格繼續在台灣辦下去。

而金馬之所以成了人家的囊中物,事實上還是市場量體的關係。大陸電影爛片多,但不會全爛。市場夠大,人才夠多,自然有資金流向好的團隊手上。假如一年出個一百部電影,其中九十部都爛,但還有十部夠格到金馬來一較長短。那麼台灣如果一年只有五部,其中還只有個兩部有資格,機率算一下也知道要騎金馬,哪邊機率大!

與其單用意識形態去噁心金馬獎,不如用更開放的心胸去讓台灣電影人找到更大的市場與資源。更不用說,那些用本土化去扯扯鈴的思維,壓根就是把中華文化的寶藏當垃圾的愚蠢。那麼樣豐厚的文化資產,就是創意最大的本錢,不去好好用,天天瞎起鬨,不過就是拿掉自己電影產業的主要元素罷了。

金馬就該年年如此,依舊奔騰。這是台灣少數還清楚的腦袋表徵了,更是台灣對於華語文化圈深具影響力的少數能量之一了。至於台灣的電影,那就得看電影人是不是也有清楚的思維,去創造自己的生機與榮譽。這一點,跟金馬評審團倒是一點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