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牧師) Photo Credit: Greyerbaby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關心台灣的朋友最常談論的已經不是政治議題或是兩岸,而是「下一代的競爭力」。台灣的下一代依然勤奮,品行端正,創意十足,家教良好並且都是高知識份子,到底問題在哪裡?

關鍵就是「全球化眼光」不足。全球化時代已經無可避免,網路把全世界緊緊相連是一個事實,下一代面對的根本不是兩岸競爭而是全球競爭,下一代出走至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的主因與背景,與上一代移民已經迥然不同。

上一代的移民主要是政治與戰爭因素,比較是被動的,但是下一代的出走卻會是主動的,是整個人類歷史趨勢使然。看看當代年輕人出國打工度假就知道,如果廿多歲的年輕人意識到出去開眼界乃是必然,加強英文能力是必修而非選修,那麼,現在還在讀國小的下一代,他們面對的又會是怎樣的世界?政府對於帶領下一代投入國際社會有何對策?

打開國際視野走出去
別的不說,光是「英文能力」四個字,恐怕就足以讓台灣孩子遠遠落後了。筆者意識到國際語言的重要性,因此鼓勵台灣年輕人到美國來拓展生活體驗,這些持觀光簽證入境的青年不能打工,但是台灣教會的鄉親非常樂意提供一些生活體驗的機會,他們可以安排這些年輕人去他們開設的商店實習。

問題是,這些來美國的台灣孩子幾乎都不具備「基本」的英文溝通能力,不是不敢說而是根本不會說,因為我們花了好幾年也花了很多錢去補習的英文是用來「考試」的,根本上不了檯面,這麼簡單的困境,政府看到了嗎?

誰都知道,語文需要的就是「環境」,絕非「個人」可以解決的。語文只是最基本的門檻而已,不同語文背後的「文化思維」才是更嚴重的落差。台灣孩子長期活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包括教育制度),每天看的是滾動式新聞,我們只關心台灣觀點,這種故步自封的氛圍讓下一代所有的優勢都難以發揮。我們希望全世界關切台灣問題,但是我們卻很少主動投入國際社會,只有遇到打壓的時候才會苦思抗議之道,這樣的傳統確實阻礙了下一代的未來。

振興經濟只是一種表面焦慮,沒有人才,就沒有經濟的基本面。台灣的下一代在本質上是有競爭力的,我們只是需要睜開眼睛,然後勇敢走出去,甩開悲情的外衣,認清時代的劇烈轉變,真正走自己的路。

耶穌說:「新酒裝在新皮袋」,期望全民用新思維支持新政府走出新局,這才是全民之福!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劉三專欄》振興經濟,先栽培下一代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